花16.5亿元接盘一家亏损的充电桩企业,还得在行业壁垒并不高,并且主要市场已被巨头蚕食的情况下把它盘活,吸引力似乎也没有那么大。
从2015年与江淮汽车签署合作协议建设充电设施,到如今,已经快4年时间过去了。
这期间,造车新势力被淘汰了一波,传统造车厂也在转型过程中被弄得压力山大,似乎整个行业都是战战兢兢的状态。
国资委间接控股的普天新能源,就是在这种全行业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因挂牌半年无人接盘成为媒体焦点。有人因此怀疑,洗盘的风是不是吹向了充电桩行业?
很明显不是洗盘,只是行业内的人早已看透了充电桩行业存在的种种问题,前期投资大、运营成本高、充电桩使用率低、收入来源单一,亏损是似乎充电桩行业的常态。而这也是接盘的风险。
资料显示,普天新能源2018年的营业收入为6.46亿元,净利润为-3.79亿元。今年一季度,其营业收入为1.85亿元,净利润为-1182万元。
而据中国充电联盟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普天新能源运营充电桩13758个,位列第七名。
行业前列企业亏损的现状,行业外的人自然会有一丝忌惮。
而且,转让公告显示,普天新能源的三位转让人累计55%的股权是捆绑出售的,意味着只能由一家投资人出资,转让低价16.5亿元(人民币)。
花16.5亿元接盘一家亏损的充电桩企业,并且要把它盘活,行内的人不会轻易进,行外的人貌似也需要勇气。
增长空间在 但市场相对较集中
截至2019年9月,全国充电联盟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公共充电桩和私人充电桩总计保有量111.5万台,同比增长67%。
据发改委制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底,中国总体充电桩保有量将达480万个,来满足500万辆电动车出行要求,目前来看增长空间较大。
此外,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披露的数据,2019年上半年车桩比为4:1的比例,从车桩比来看也还有增长空间。
中国平安报告也显示,预估公共充电桩每年将新增8-10万台,私人充电桩预计每年将新增25-30万台。
所以从整体上来看,充电桩还是有较大市场空间的,不过目前的状况是,制造市场比较分散,但是运营市场集中度很高,后进入者抢占市场的机会相对较小。
运营市场上,截止9月,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数量超过1万台的共有8家,这8家运营商占总量的89.7%,其余的运营商占总量的10.3%。
但是在制造市场,全国共有400余家制造商,市场规模稳定在25亿元左右。
不过由于设计制造技术门槛较低,所以未来的趋势可能是主要运营商自行生产充电桩,或通过并购来集中市场份额,市场会越来越集中在主流运营商手中。
所以对于排列靠后或者后进入者,想要从高度集中的市场中分一杯羹压力会比较大。
比高市场集中度更让人望而却步的是,充电桩行业回报周期较长。
利用率低 投资回报周期长
从成本上来看,按照目前市面上给出的参考数据,3.5/7KW交流慢充桩2000元/台左右,公共直流快充2-5万元左右,超级充电站设备成本在8-15万元左右。
此外,充电桩除了设备费用,还有安装费用,每种设备类型安装成本跟设备成本价格差不多,后期还需要人管理运营。所以成本上既有短期又有长期的费用,想要回本就得提高充电桩的利用率了。
根据中国平安的调研结果显示,日前主流运营商的整体利用率在4-6%之间。
但是根据此前天风证券有对万马股份充电桩项目进行过盈亏平衡点估算来看,充电桩利用率得达到6.38%才能在投资约8.56亿元的项目中实现盈亏平衡,当充电桩利用率为6%时,静态投资回报期为平均9.57年,利用率到10%时回报周期为平均5.74年。
万马股份该项目完成后建成直流充电桩4600台,功率基本为60kW(有600台为40-60kW);交流充电桩18400台,功率都为7kW。
按这种情况来看,8.56亿元的充电桩项目利用率为6%时,回本的时间将近10年(数据仅供参考,实际情况有个别差异)。
不过从现实中的例子来看,回本的时间最短也得好几年。
拿充电桩头部企业特锐德来看,该公司从2014年7月进军充电桩行业。目前在市场上建设逾22万个充电桩,中国市场占有率约40%。
但是直到2018年12月,特锐德才表示公司充电桩业务实现盈亏平衡。据公司2017年报透露,其充电桩业务“特来电”2016年亏损近3亿元,2017年亏损1.95亿元,亏损额在逐年减少。
按照特锐德的体量和技术水平,四年时间才实现盈亏平衡,其他企业实现盈亏平衡的时间可能更长了。而且充电桩行业趋势是紧跟着新能源车市场在走的,所以新能源车市场的波动也会对其回报周期造成影响。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很多资金比较雄厚的企业将其作为配套设施发展,不过分纠结在短期内的回报。或者干脆和车企合作,拿到数据优化分配充电桩的安装。
市场较集中意味着分羹难度大,再加上回本周期长,充电桩盈利模式较单一并且对新能源市场依靠程度高,所以盈利空间也需要时间挖掘,诸多原因可能也是目前还没人接手普天新能源的原因。
来源:N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