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目前北京超过12万人在排队等新能源汽车牌照。以2018年北京新能源小客车指标额度为6万个来推算,排号的人要想开上一辆心仪的新能源汽车回家,可能要等到2019年。
市场需求无疑是衡量行业发展趋势的一个晴雨表。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中国汽车工业转型发展的大幕已经拉开,众多汽车生产巨头也纷纷介入新能源汽车市场,以求分得一杯羹。那么,我国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究竟有多大?我们不妨来看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预测: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约为 800万辆;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达到汽车总量的40%,即大约1500万辆。
无论是从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上看,还是从节能环保的要求上看,未来新能源汽车都将主宰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然的结果。然而,发展新能源汽车,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后勤保障,简单说就是充电设施是否健全。众所周知,充电基础设施能否提供方便、快捷的充电或换电服务,一直都是用户是否愿意购买电动汽车的重要因素。随着电动车的持续快速发展,充电桩建设和服务能否跟得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节奏?“有车就建桩”的模式,能否满足未来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增长的需求?这些问题显然已经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课题。
不可否认,近年来,北上广等一些大城市积极倡导新能源汽车,包括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下大力气建设和解决充电设施不足的问题等等。但是,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强劲,现有充电设施显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电动汽车保有量、建成投运公共充电桩最多的国家。数据显示,2017年1—10月,电动汽车产销分别为51.7万辆和4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5.7%和45.4%,增长势头令人乐观。不过,在充电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铺开,在充电技术方面持续创新,满足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要,但仍然存在基础不牢固、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由此说明,如果充电设施建设跟不上,将拖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后腿。
充电设施建设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所在,如果充电设施建设布局不合理、不方便,显然将难以引发消费者的兴趣。据报道,截至2017年10月,全国累计建成公共充电桩19.5万个,比去年同期增长82.2%;私人充电桩18.8万个,较去年增长214%。虽然公共充电桩的建设在加快,但是这一数字,距离我国提出的2020年新增480万个充电桩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此外,在充电设施建设方面还有不少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公共充电桩的平均利用率不足15%,利用率明显偏低;二是充电行业盈利能力较差,商业模式还没有形成规模;三是由于布局不合理、维护不到位,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不少的故障桩和僵尸桩;四是充电接口安全标准也有待提升,私人充电桩安装的体制机制障碍犹存。
其实,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起步时的一些思路和规则已经不适应需要,应当重新规划和布局充电设施建设蓝图,特别是要打破各种壁垒和障碍,提高充电设施的利用率,并且使之更加方便化、市场化。有业内人士建议,充电桩建设必须要建立汽车充换电网络,而不是一个个充电桩。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快研发先进的充电技术,以跟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节奏;另一方面要支持创新充换电的商业模式,通过商业运作,实现公共桩、个人桩的入网和互联互通,进而达到车桩入网后的资源共享,大力提升充电设施的应用效率。有专家以为,随着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传统意义上的汽车必将具备强大的感知、通信、计算和决策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可移动的智能终端。
基于此,笔者以为,推广和普及新能源汽车,必须优先解决新能源汽车的后顾之忧,只有让加电比加油更方便,才能促使新能源汽车科学健康发展。如果充电设施建设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中总是掉链子,总是落后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节奏,显然将阻碍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