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法兰克福车展上,本田的纯电动轿车Honda e让人眼前一亮,可如果你看了产品参数后,一定会大跌眼镜——Honda e充满电后仅可行使220公里,连中国最新的补贴标准都达不到。要知道,外形和Honda e酷似的欧拉R1,NEDC综合工况续航里程已经达到了351km。
大名鼎鼎的国际品牌,造出的纯电动汽车续航却并不如人意,这不是个例。在国内,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续航低甚至是普遍现象。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起售价高达24.3万元的东风日产轩逸·纯电,综合工况续航仅338公里;刚刚上市不久的大众朗逸纯电,续航仅有278公里,而别克首款纯电动车型VELITE 6,推迟了一年才得以上市,可续航仍只有301km。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它们动辄四五百公里的续航,几乎对同类合资车型形成了碾压态势——吉利集团旗下的几何A,NEDC综合工况续航里程分别为500km和410km;广汽新能源旗下的Aion S,高配车型综合续航里程则达到了510km。
对比之下,合资品牌造出的新能源汽车似乎成了“弱鸡”,而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自主品牌的车型也更有可买性。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合资品牌从燃油时代的强势,沦落为电气化时代的弱势呢?
产品理念有差异
里程焦虑是目前新能源汽车最大的痛点,因此大部分纯电动汽车都针对性地进行了优化,不断强化电池和电控系统,以获得更高的续航里程。
但在这一方面,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却出现了分歧。
自主品牌更注重走量,他们想迅速占领市场,所以产品对用户痛点的关注度更高,续航里程自然也就做得更长。
而合资品牌并不急于占领市场,他们目前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燃油车的优势,新能源领域以取得双积分为主要任务。
而根据规定,生产一辆纯电动车,只要续航里程达到200公里,就可以得到3.2个积分(0.012×200+0.8)。而且,如果百公里电耗能满足一定条件,积分还可以再乘以1.2,这就是3.84个积分。另一方面,2019年新能源车补贴政策新规出台后,纯电动汽车的续航标准提升到了250km。也就是说,只要满足了200km和250km这两个标准后,一台合规的新能源汽车就诞生了。
既然目的不是卖车,产品当然会以节约成本为主,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合资新能源汽车续航普遍较低了。
汽车研发周期所限
除了本身的产品理念和动机有差异外,汽车研发周期的不同也是主要原因。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汽车的研发已经相对成熟,不过,各大品牌之间依然参差不齐。据了解,大部分自主品牌汽车制造商的研发周期在三年以内,甚至两年;而外资或者合资汽车研发周期较长,完整的周期大概四年多的时间。
其中,应用最为广泛、且被多家自主汽车引入的是通用汽车的流程,这个流程是“全球整车开发流程(Global Vehicle Development Process,GVDP)”,整个周期需要四年左右的时间,涵盖整车及部件研发的每个环节。一个完善的整车开发里程,会做大量的试验来验证系统的可靠性,哪怕是一台5万元的汽车,其试验里程也将会达到数百万公里。
研发周期的差距也导致了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严重滞后:一是成本,大量的试验和验证,耗费的成本要远高于自主品牌,加上品牌溢价等因素,要把价格做到和燃油车一样有可买性,必然会牺牲续航性能。二是时间,我们以四年的产品研发周期为计算,今年上市的轩逸·纯电、朗逸纯电等车型,其实在2015年就开始研发,而以当时的技术指标来看,300km左右的续航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要被表象迷惑
合资新能源汽车续航普遍较低,是技术不行吗?显然不是,除了受到研发周期的限制和产品理念的不同外,新技术并未大量普及也是重要原因。
不难发现,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合资纯电动汽车多以“油改电”为主,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而这类车型的局限在于,燃油车的平台布局并不适合纯电动汽车,也就导致了性能低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轩逸·纯电、朗逸纯电和别克VELITE 6都是过渡时期的产品。
以大众为例,这家汽车巨头真正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将基于MEB平台打造,而在法兰克福车展上发布的ID.3,可以视为大众在电动车时代的“高尔夫”。据了解,大众ID.3将拥有三种续航版本:其WLTP工况续航分别为330km、420km以及550km,先期开启预订的ID.3 1 ST特别版续航里程为420km。而ID.3 1ST的生产将按计划于2019年底开始,第一批车辆将在2020年中期交付。
也就是说,大众的新能源汽车时代,要到2020年才正式开启。
事实上,奔驰EQC、奥迪e-tron等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都达到了400km以上,这也证明,国际品牌并非技术不行。
写在最后:
目前来看,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优势很明显,但并不代表着合资品牌就此没落。随着新平台和新技术逐步就位,这些有着更深厚群众基础和品牌溢价的车型,才是几何A、Aion S们真正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