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
首页 > 新闻 > 市场观察 > 车企扎堆布局 智能车机究竟有哪些机遇和风险?

车企扎堆布局 智能车机究竟有哪些机遇和风险?

浏览次数:519 发布日期:2019-08-20

进口车、合资车、自主车。曾几何时,这三者之间不论设计、技术、品质还是售价都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然而最近十年,随着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造车技术的进步,使得三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但对发展时间还相对较短的国产自主品牌来说,想要短时间内赶上甚至超越合资和豪华品牌并非易事。为了突破这种尴尬的局面,实现品牌跃进,很多自主车企另辟蹊径想在智能车机系统方面大展拳脚,实现弯道超车。

依然记得2016年第一次试驾搭载斑马系统的上汽荣威RX5车型,一句“你好,斑马!”就能实现调节空调、切换音响甚至开闭车窗等功能,和一众还在坚持手动实体按钮的进口车、合资车形成鲜明对比。

如今,几乎所有的中国品牌都在这一领域进行了产品布局,而且即便高端如奔驰这样的一线豪华品牌也开始在智能车机系统方面发力,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那么车载智能车机系统是不是一个风口,能带给各家车企超越传统的实力吗?

智能车机真有这么大蛋糕?

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披露,2018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为13亿,智能手机近几年有多火想必大家都很清楚。语音通讯、电子支付、短视频、公众号等等,每一个都是积聚万千财富的风口,引来无数产业投资者,各种有趣的APP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而据公安部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2.4亿辆之多,从数量上看已经达到很大的规模效益。

而现实情况是,几乎绝大多数的车在中控台上都只有一块比手机还略小的屏幕,它的功能也仅限于收听FM/AM广播、播放USB音乐等等,顶多也就再集成个鸡肋的原厂导航,相比手机屏幕的绚烂多彩还相差甚远。同样是屏幕,又没有电池、体积、功耗等硬件的束缚,为什么车机系统的智能化程度相比智能手机要低这么多?显而易见,这是一片尚未被开发的市场蓝海。

自主品牌目前全面领先

今年7月初,吉利汽车在北京发布了GKUI 19智能车机系统,除了搭载联发科最顶级的智能芯片以及4G+甚至5G高速网络之外,基于安卓的开源系统也为开发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具体来说,平台采取类似安卓或IOS应用商店制度,可以吸引更多IT团队为GKUI系统提供量身定制的软件。目前这套系统已经具备在车载屏幕上聊微信、玩“王者荣耀”、唱KTV等功能,理论上所有手机具备的功能GKUI 19都能让智能车机系统具备。据悉,吉利未来还将进一步开发GKUI 19的新功能,让这块比手机更大的屏幕发挥更多优势。

除了吉利,还有一家自主车企巨头长城也在布局智能车机系统。同样在刚刚过去的7月,长城汽车GTO全域智慧生态战略发布会在保定举行,面向广大长城用户的智能车载互联系统也逐渐成型。与吉利搭建的平台化战略类似,但长城更加注重与行业顶尖伙伴的沟通合作。在其战略合作名单中,可以看到有百度、腾讯、阿里、华为、中国移动、高通等顶尖企业,希望通过站在“巨人肩膀上”完成智能车机生态布局这一创举,并抢占市场先机。

不论是吉利还是长城,亦或是长安汽车正在主导的“北斗天枢”计划,虽然发展路线各不相同,但都朝着开发更智能的车机系统这一目标在稳步前进。就目前而言,相比国外汽车品牌,自主品牌在智能车机系统方面保持了足够的优势。

风险不容忽视

一个车机平台的建立容易吗?目前没有哪家企业做成过这件事,因此也就没有可靠的答案。不过参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开发出Android的谷歌和开发出IOS的苹果会告诉你“还行”,但三星、诺基亚、黑莓、微软这些现在或曾经的智能手机顶尖企业会告诉你“很难”。平台发展到最后会变成一个生态系统,基数庞大的第三方开发团队将开发的APP产品卖给基数更为庞大的用户群体,形成产业闭环。用户越多开发者就会越多,更新迭代也会越快,而平摊到每位用户的成本也就越低,平台开发企业甚至还能依靠庞大的现金流来抽取佣金赚钱。

然而,在形成产业闭环之前,就只能依靠平台开发者的不断投入来促进生态发展。除了花巨资搭建基础平台之外,还要进行巨额补贴来吸引第三方IT公司进行适配的APP开发与创新。千万别小看这一过程,微软这样靠Windows操作系统起家的电子巨头都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上折戟沉沙,不得不抛弃WP系统,其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相比电子产品,汽车领域推广智能车机系统有着天然优势:其一是上述提到过相比手机没有电池、功耗、散热等诸多方面的技术限制;其二是不用担心没有庞大的用户群体作为基础。智能车机系统作为汽车的附属品,背后有像吉利、长城等品牌每年数百万辆新车的销量作为基石,即使只有一半新车标配,那也将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用户群体。

写在最后

面对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现状,谁能提供与众不同的优质用户体验,谁就能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在如今国内汽车销量下滑的大背景下,智能车机系统逐渐成为市场风口,给创新乏力的中国汽车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不过它究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又能给广大用户带来什么样的体验,目前来看一切还都未成定局。(来源:电动大咖)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亚洲新能源汽车网www.asianev.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亚洲新能源汽车网www.asianev.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亚洲新能源汽车网www.asianev.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3、本网部分文章系转载,转载均注明来源,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所表述意见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如涉及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本网拥有最终解释权。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网站介绍

合作客户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服务项目

金牌会员

品牌广告

网站建设

公众号
微信群
QQ群
联系我们

0755-21036319

我们随时等待您的来访!

24小时在线客服

www.asianev.com 深圳市猫头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备案:粤ICP备18000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