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宝马、大众还是丰田,其销量的提升都得益于其在中国市场的发力,但是作为自主品牌的北汽新能源乃至华泰、长安却在自己的主场中摇摇欲坠,合资品牌已在逐渐在中国发力,未来处于劣势地位的自主品牌还能坚持多久,它们又还能继续在TOP20中的榜单中出现多久?
意料之中,4月全球新能源销量没能继续突破20万辆。
根据EV Sales统计的数据,4月全球新能源车销量为166,200辆,虽然同比仍增长29.4%,但却比3月的224,335辆下跌25.9%。前4个月全球新能源总销量为662,650辆,同比增幅也收窄至52.1%。
之所以4月的销量会与3月有将近6万辆的差距,最主要的原因是两大新能源市场——中国和欧洲的销量都出现环比下跌。
3月26日中国最新版的新能源补贴正式公布,此后新能源补贴正式进入过渡期,与此前相比,不但补贴要求的最低续航里程提高至250KM,而且补贴退坡也超过50%,同时还取消了地方补贴。
虽然政策公布后,部分厂家宣布“保价政策”——承诺兜底并提供相应的补贴金额,依旧按照补贴变动的价格进行销售,但也有厂家立即宣布涨价,因此4月的新能源车销量有所减少不足为奇。根据EV Sales数据,4月中国市场新能源销量为97,276辆,而3月则为118,107辆,两者相差20,831辆。
与中国相比,这两个月欧洲的新能源销量差距更大,三四月份的差额达到了22,630辆。而欧洲市场会出现如此大幅的减少,其中比较主要的原因是3月特斯拉Model 3正式开始在欧洲市场交付,因此3月仅Model 3的欧洲销量就达15,771辆,这也让当月欧洲新能源的销量高达59,741辆。不过,4月随着Model 3恢复不足4,000辆的正常水平,欧洲新能源的销量也回到4万辆以内。
Model 3已连续3个月夺冠
虽然4月Model 3的欧洲销量已无法与3月相比,但是4月其仍旧是欧洲新能源车型的销量冠军,同时也仍是全球新能源榜单的榜首,销量为17,464辆,仍遥遥领先于位于第二的比亚迪元EV。这已是Model 3连续第3个月成为全球新能源车型的冠军。
在前5名中,第一个排名发生变化的是比亚迪e5,而其排名之所以能前进很大的原因是,出租车订单有所提升。同样的上升也发生在吉利帝豪EV——由3月的第9名到4月的第8名。并且从今年前4个月的销量来看,帝豪EV的销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分别为2,578辆、3,892辆、4,207辆和5225辆,由此来看其销量还将继续攀升。
4月,现代Kona EV的表现也较好,销量为4,032辆。今年1月Kona凭着2,752辆的销量首次出现在全球新能源销量TOP20中的榜单中,并且这4个月以来其排名持续攀升——1月第15名、2月第14名、3月第12名和4月的第10名。有媒体报道,由于Kona EV的续航里程超过了雪佛兰的Bolt EV和日产聆风,目前其在美国市场供不应求,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加价行为,因此未来Kona的销量可能还会进一步提升。
同时,宝马530e也以4,431辆来到第13名,比3月的第15名前进两名,据EV Sales称其中大多数的销量都是来自于中国。
合资品牌发力中国市场
从各车企的销量来看,虽然目前比亚迪仍是全球新能源销量最多的车企,但是4月比亚迪仅领先特斯拉2,000余辆,而从累计销量比亚迪的优势为不足9,000辆。尽管5月比亚迪仍旧能保持其领先地位,但随着6月特斯拉将迎来又一个交付高峰,届时比亚迪很可能会被特斯拉拉下马。
同时,根据去年同期的数据,车企前5名的销量均为正增长,其中比亚迪、特斯拉和上汽的增幅均超过50%,增幅最大的是特斯拉为135.4%,其次是比亚迪的72.6%,上汽的增幅也较大为65.7%。而居于第6的北汽新能源同比却为负数,跌幅更是达51.3%——去年同期其销量为10,155辆,今年却仅为4,945辆。
去年,北汽新能源还有EC系列能撑起销量,今年旗下却只有EU系列还能勉强扛起这面大旗,然而与EC系列相比,EU系列的销量只有其一半左右。如果短期内EU系列的销量无法得到提升,那么北汽新能源的销量还将继续下滑。
在北汽新能源排名下滑的同时,宝马的销量却前进1名至第4,而大众的排名虽没有变化,但是其销量却刷新单月销量纪录,达8,235辆,和宝马530e一样其中大多数销量也自来中国。今年1月大众旗下的途观PHEV和帕萨塔PHEV正式在中国开售,并且上市以来销量一直在逐渐提升。
在自主品牌中,一边是北汽新能源的下滑,另一边也有江淮和奇瑞的上升。4月江淮汽车的排名上升至第13名,奇瑞汽车也前进3名至第15名。最让惊讶的还是丰田前进到第17,这主要归功于丰田在中国推出了卡罗拉PHEV,使其成为丰田新能源中又一大销量支柱。
可以看出,无论是宝马、大众还是丰田,其销量的提升都得益于其在中国市场的发力,但是作为自主品牌的北汽新能源乃至华泰、长安却在自己的主场中摇摇欲坠,合资品牌已在逐渐在中国发力,未来处于劣势地位的自主品牌还能坚持多久,它们又还能继续在TOP20中的榜单中出现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