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汽大众首个新能源汽车工厂在上海安亭举行开工仪式,总投资170亿元,将生产大众集团MEB纯电动车平台的多款车型,包括奥迪、大众、斯柯达等品牌。新工厂计划于2020年建成投产,规划年产能30万辆。
上汽大众新能源工厂落地,意味着这家在华资历最老的合资品牌,开始真正发力新能源汽车。
电动化已经成为全球的潮流,但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自主品牌抢占了先发优势。数据显示,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自主品牌目前已经占据了93.6%的市场份额,而合资品牌和进口车只占6.4 %。
而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战略推进相对迟缓。但是,近两年来,面对即将到来的“双积分”政策,主流合资车企相继“觉醒”,大举引入新能源汽车进市场。上汽大众、一汽-大众、长安福特、东风日产、东风雷诺、广汽三菱等车企,都发布了在华的新能源产品规划。今年以来,20多款合资品牌新能源车型上市,颇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随着主流合资品牌的大举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而自主品牌依靠新能源路径突围的难度正在加大。
倒逼合资车企亮出底牌
今年,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寒冬”,全年负增长已成定局,但新能源汽车一直增速迅猛,增长空间较大,成为车企重点发力端。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9月份国内汽车销量为239.41万辆,同比下降11.55%,而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12万辆,同比增长54.79%。
事实上,早在2013年,国家就开始大力补贴新能源汽车产业,当时,一批自主品牌抢占先机,大力布局新能源汽车。凭借新能源汽车拉动销量,北汽新能源、比亚迪等车企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7年,北汽新能源和比亚迪,与特斯拉一起位列新能源车全球销量前三。
然而,自主品牌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合资品牌动作却显得相对迟缓。
“中方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但受制于外方意见,迟迟没有推进。外方主要担心中国政府对新能源的支持政策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此外,此前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并不完善,市场环境、消费者认可度远远不够、盈利困难等都让外方有所顾虑。”一位主流合资车企高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不过,随着我国政府加紧推动“双积分”政策(《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落地,合资车企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双积分”中的“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将在2019年迎来核算,“新能源汽车积分”从2019年开始设定积分比例要求,其中:2019、2020年度的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10%、12%,2021年度及以后年度的积分比例要求另行公布。
《2017年度中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核算情况表》显示,上汽大众、天津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北京奔驰、长安马自达、东风本田、长安标致雪铁龙等众多合资车企的“新能源汽车积分”均为零分,压力不可小觑。“双积分”压境,倒逼合资品牌亮出底牌,发力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
更加关键的是,随着油耗标准日益严苛,即使“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达标的企业也感到惶恐不安。按照《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到2025年,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需要降到4.0升/百公里。
对传统车企而言,这一标准相当严苛。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张绥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企业必须做电动车,其实最大的压力来自于油耗。在技术上,4.0升/百公里的目标,目前对于传统燃料车而言几乎不可能做到,必须要有新能源汽车来平衡。未来,新能源汽车在大众集团的销量比例将达到20%-25%,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油耗和新能源车双积分的要求。”
2020年自主将直面竞争
从我国汽车市场几十年发展历程来看,合资品牌一直占据大半壁江山,并在很长时间内主导市场。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产品将在2020-2025年间密集推出,这意味着,真正的市场竞争即将开始。
此前,在第二届全球未来出行大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就提出了我国电动车产业将要面临的两个节点。
第一个时间节点是2020年,双积分政策实施、政府补贴终止,造车新势力已经大举进入市场,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也纷纷发力,纯电动、增程式、混合动力和燃油车将同台较量。
消费者买车时不再受政府补贴影响,产品的品质、品位、品牌和价格等市场因素将决定消费者的取舍,自主品牌能否保持先发优势还要打上一个问号。陈清泰表示:“市场竞争将非常激烈,企业间的差距将拉大,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被边缘化,将会出现并购、重组。”
第二个节点最迟到2025年,电动车的性价比将达到或超过燃油汽车,市场的力量将推动消费转型向电动化倾斜,燃油车与电动车此时将此消彼涨,传统车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随着合资车企入局,更多先进技术和新产品陆续引入,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也将更具有竞争力。
大众汽车品牌电动出行业务负责人吴博锐表示:“依托MEB平台,我们正在充分发掘电动汽车的可能性,同时致力于实现大规模经济效益。仅在首批计划中,集团就将约有1000万台车辆基于MEB平台打造。MEB平台是电动汽车的经济性和技术性基础,这些电动汽车将面向所有人。”
这让依靠补贴生存的企业,未来难以与其抗衡,高歌猛进的自主新能源汽车或将遭受阻力。
事实上,对电动化技术而言,合资与自主的差距并没有燃油车那样悬殊。10月21日,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大部分合资品牌纯电动车型的产品力与自主品牌相差不大,但是合资电动汽车成本较高,售价自然偏高,会对自主中高端产品造成一定影响。”
不过,在低端市场仍将以自主品牌为主。但这也意味着,中国自主品牌想要依靠新能源汽车实现品牌向上升级的目标,与燃油车时代一样拥有着不少挑战。
实际上,合资品牌对自主品牌的冲击主要集中在插电混动车型。“合资插混的技术水平相对较高,成本较低。自主品牌插混的价格相对偏高,与合资相比,技术还有一定差距。”崔东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