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新能源汽车网获悉,充电桩运营市场“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过去,运营商纷纷开始转变运营思路。
据了解,包括特来电、星星充电、万马股份在内的诸多充电桩运营商采用“轻资产”创新运营模式,并加强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构建充电服务生态圈。
总体来看,为了解决资金投入大、盈利难、充电桩利用率低下等运营瓶颈,充电桩运营商纷纷转变了其运营思路:
一是,按照“桩随车走”的思维布局公共充电站,并加速建设大功率集中式充电场。
二是,从“重资产投入”转向“轻资产”,由充电桩投建商向充电网络运营商转型。目前大部分运营商纷纷采用轻资产运营模式,以减少自有资金投资充电网络的比例,转由出资方负责出资建设充电场站和设施,后期的运营、维护则由运营商负责。
三是,整合新能源汽车销售、租赁、维修等行业资源,挖掘更多的附加盈利点;包括特来电、星星充电在内的大多数企业不仅要做充电运营商,还要以充电桩网络为基础,连接新能源汽车生产商、分时租赁等相关资源方,做开放平台的运营者。
轻资产模式能否突破盈利瓶颈?
一直以来,投资成本高、回收期长、盈利难、运营模式单一、公共桩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充电桩运营商,也加速了充电桩运营行业的洗牌。一些无法承受压力的企业正在退出市场。
无疑,由重资产向轻资产转型,是充电桩运营商们盈利模式探索的一个方向。
多位充电桩运营企业表示,轻资产运营模式可以大大减轻充电桩运营商的独自建设充电桩的投入成本,也可以让充电桩运营企业集中精力做好充电桩运营、维护等,以提高用户体验。
与此同时,通过联合政府、车企、分时租赁运营商、网约车平台等社会各界资源和资金,充电桩运营商能够快速地在全国铺设充电桩网络,且在充电桩利用率方面也有一定的保证。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共建共享”、“众筹建桩”等一系列的轻资产运营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问题、提升了用户体验,但短期内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用户的充电痛点,盈利也面临诸多挑战。
“单靠充电服务费实现盈利本身就存在困难,而如今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充电服务费由投资方和运营商双方平摊。从现在的充电桩利用率来看,显然还不足以实现盈利。”有业内人士补充说道,毕竟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公共充电桩利用率还不足15%。
未来:资源与平台将成为制胜关键
总体来看,从特来电、星星充电等运营商的运营思路可以了解到,从建设到运营,大部分充电桩运营商都在以充电桩网络为基础,连接新能源汽车生产商、网约车平台、售后维护等新能源汽车相关资源方,做开放平台的运营者,以挖掘更多的附加利润增长点。
以特来电为例,其将基于公司旗下现有的充电网络为基础,联合整车厂、分时租赁运营商、4S店等产业链企业,衍生出O2O电动汽车销售、租车、修车等等增值服务,作为充电服务外的全新利润增长点。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单靠充电桩运营难以实现盈利,未来充电桩运营产业必定需要靠多方合作共同解决。
而包括特来电在内的多家企业相关人士表示,充电网具备能源和数据两大价值,可连接车联网、互联网从而形成三网融合的新能源互联网,最终打造智能制造+充电运营+数据维护的价值闭环生态链。
换言之,未来充电桩运营市场的竞争必将是资源和平台化的竞争。在上述背景之下,包括特来电、星星充电、万马股份等诸多充电桩运营商都在以开放合作的心态,纷纷与社会各界资源达成战略合作,加快速度扩大自身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