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ADAS系统还是主动安全,都是DAS(驾驶辅助系统)的应用。整个DAS系统除了ADAS,它还有好多功能,并不仅仅是安全,而且它是涉及到舒适型和经济性。比如,编队行驶,它主要就是经济性方面的。
在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资深专家于涛看来,包括自动换道,稳定性控制,这块它也属于辅助驾驶,但是它还并不一定完全就是为了安全,更多是为了驾驶舒适型。在这块我想做一个定义,ADAS跟主动安全系统包括辅助系统的区别在哪里?
因为ADAS也是属于辅助驾驶系统,它也是为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舒适型和经济性,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车辆的最佳运行状态,最终提高我们的车辆运营效率。乘用车对于运营效率可能要求还没那么高,但是商用车最大的目标就是提高运营效率。
ADAS跟别的辅助系统区别在哪里?我想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回来的信息,它对信息处理的反应。AMT/ESC主要跟路况有关系。但是ADAS系统它就是要跟整个交通的信息也连在一起。
其次,现在DAS系统包括ADAS不光是控制,同时也给驾驶员提供了车辆运行的信息,包括今天上午提到的,不光是给你一个辅助驾驶,同样我会给车辆的运行状态,比如说我现在是不是最佳油耗。
这样的话对我们驾驶员的整个行为做一些帮助,最后提高运输效率。辅助驾驶大家会看到未来的发展,它不光是纵向,还会从横向,从各个方面都会来控制整个车辆。辅助驾驶是全过程的动作,而且主体责任是在驾驶员。
我们对辅助驾驶技术发展整个过程的理解,从广度来讲,从过去最简单的,这里面有几个方面大家可以看一下是有在变化的,广度上现在融合信息越来越多,车辆、路况、交通、驾驶员等等。
十年之内自动驾驶可能还是以安全为主,十年之后,如果你光做安全,你的车估计卖不掉了。
第二块就是路况,第三块就是车辆状态,包括现在讲智能网联以后,在网联的时候经常会提到预见性维修包括车辆其他情况,我们现在这块ADAS系统也是慢慢要发展,要把这个包括在内,保证整个车辆状态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这样能够保证它的经济性和使用寿命。
在深度上,一个是事前提醒警告,事中来做一些干预,避免和减轻,事后紧急救援,最后大家会发现ADAS系统经常会跟网联纠缠在一块儿,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整个车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在强度上,我们理解的ADAS是从最简单的提示,然后提示+警示,提示+警示+辅助控制,最后+接管,自动驾驶直接就是接管,但是我们做辅助驾驶的时候,它这几个状态都会存在的。
ADAS在驾驶过程中的作用,可能十年以后就是在黑色部分(上图),现在我们一般说的就是在红色那块,或者报警状态,未来我们就会做碰撞后的这块,在正常状态下,但是黑色这块就不是为了安全,它可能更多的是为了舒适性和经济性,从这一块可能对我们ADAS,大家会发现对环境感知的要求就会有差异的。
我个人认为,ADAS这个系统随着它的功能逐步的发展壮大,会越来越大的影响车辆的安全舒适型和效率特性。我做了一个判断,未来不同整车厂家对这块,因为它会涉及到车辆的运行效率,运行效率是每个主机厂最关心的事儿。
从功能角度来讲,各家主机厂基本上肯定是一样的,但是最终做出来的结果肯定是有差异的。这一块特别涉及到舒适性跟经济性,可能我们整个装置会是有差异化的。这块也会变成主机厂真正的核心技术。
整个ADAS的主流技术,它其实含了很多方面的技术,但是主要是两块,一块是纵向控制,一块是横向控制,路线图就是从纵向控制到横向控制到最后系统的综合。从强度来讲就是从报警到干预到最后的接管。
ADAS一般是由感知、决策、执行三部分组成的,第一个就不用说了,慢慢的对车联网这块需求也会出来。举个例子,就是大家都在提的道路基础设施的智能化。
决策我想强调的就一个,就是我们信息融合跟状态判定,目标优化这块。
目前我们想把ADAS做成智能网联车辆的执行平台,一个是做实时控制,第二个对智能网联来说高速数据接收,第三个是信息安全,一般做这个都会谈到控制安全性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的网络架构是根本达不到控制安全的。
整个辅助驾驶的开发路线,我们现在是两个途径,一个是对车道线的识别,另外从前方障碍物、地理信息;从纵向来做,通过对前车的运动趋势、可行区域识别,看起来就有点跟自动驾驶慢慢一样了,但是它的差异还是有的。一个是时距控制,一个是转向控制。
我们理解的关键技术,比如传感,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实时性、准确性、精度、可靠性跟成本,我想对感知系统的性能做一个稍微细一点的展开。
感知系统最关键的就是识别能力这块,我们为什么要加机器视觉,因为ADAS系统需要这个,比如弯道和细小障碍物的排除。第二个是实时性和精度,国家的法规标准满足的情况下,实际的精度能不能达到。你能不能测的准。第三个,准确性,辅助强度是可以接管还是只能警告,第四个适应性。
我自己做ADAS做了好多年,我们到目前为止计划在今年年底能够做完,然后产品化,根据我们做了这么多年的经验,到2020年关键技术及障碍,现在来看这些都是没有问题的,包括图像处理、雷达检测,多传感器融合,包括策略,仿真工具,目前基本上都是OK的。
到2030年的时候,多传感器融合提高检测能力,包括第二代传感器应用。还有无线通讯应用,这个说起来很简单,其实问题很多,70公里时速的商用车跑在路上,需要多少个桩子(车联网设备),它要连起来,无线应用也有很多问题。
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系统的可靠性,国内现在也谈到功能安全性,但是还没有达到L2的标准。乘用车可能还是没问题的,但是商用车基于要求参数,有点满足不了L2的标准,未来怎么做,这块也要考虑。
同时,还要降低成本,现在有些传感器已经降到了几百块,但是还是成本高,我们怎么进一步降低成本,让用户更能接受,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