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中国以惊人的势头迅速发展,据预测,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突破千万辆大关。作为智能座舱的关键接口之一,车载显示正成为各大整车厂竞相争夺的焦点,同时也是面板厂商争夺的下一个战场。
车载显示需求量大幅提升
随着新能源与智能驾驶汽车的普及,车载显示的大屏化与多屏化趋势日益明显。传统的中控屏、仪表盘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新产品如HUD、副驾显示屏、后排娱乐显示屏、电子后视镜等的增加使得车载显示屏的装配量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车载显示面板正朝着更大尺寸发展,为信息显示提供了更宽敞的空间。例如,一些车型如小米SU7、极氪007、智界S7等都配备了较大尺寸的仪表盘和中控屏,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驾驶体验。
与此同时,车载显示屏不仅越做越大,多屏化也成为一种趋势。有厂商甚至在车内搭载了多块屏幕,如在方向盘上也采用了交互屏,使得整个座舱充满了屏幕的味道。
随着智能化车载显示成为核心卖点,车载显示需求量正在大幅提升。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车载显示面板出货量预计达到2.1亿片,同比增长约5%。未来三年整体规模仍将保持3%—5%的增长。预计到2028年,全球车载显示屏需求量将达到2.47亿片。
一些头部厂商如京东方精电、天马微电子等在车载显示市场中获得了可观的收益。然而,与家用、消费类电子显示市场相比,车载显示市场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激斗与换代
车载显示领域迎来了技术的激烈竞争和换代。
最初,传统LCD是车载显示领域最为广泛应用的技术。低端液晶屏(a-Si LCD)由于成本低廉,占据了低端市场份额,而高端液晶屏(LTPS LCD)则主导了高端市场。由于成本和技术成熟度等因素,LCD至今仍然是车载显示面板市场的主流。据市场研究公司Omdia的数据显示,LCD占据车载显示面板市场97.2%的份额,而OLED仅占2.8%。
然而,LCD技术自身的劣势促使了OLED在车载领域的崛起。车用OLED屏具有轻薄、柔性、异形等优势,为汽车带来了更大的附加价值。早在2014年,LGD就开始向梅赛德斯-奔驰等汽车厂商发送柔性OLED样品。而三星也于2016年将研发资源投入车载OLED项目,推动OLED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逐步落地。
与此同时,国内京东方、维信诺、天马等企业也加快了OLED工厂建设和量产步伐,希望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虽然当时车载显示市场未能立即实现盈利,仍处于初期研发和样品阶段,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OLED面板厂商纷纷加速了高端车载显示应用的步伐。2021年,凯迪拉克、雷克萨斯等汽车厂商开始尝试柔性OLED技术,而一些车型如现代汽车IONIQ5、理想L9也采用了三星的刚性OLED屏。
预计到2027年,全球车载OLED面板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1.7亿美元,是2023年规模的4倍以上。然而,尽管OLED技术在车载领域具有巨大潜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烧屏和蓝光寿命较低等,这阻碍了其在车载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Mini LED和Micro LED技术已经成为了车载显示领域的另一种解决方案。
综合来看,车载显示技术已经呈现出多种技术并存的格局。OLED技术虽然成为了车载显示领域的热点之一,但Mini LED背光技术作为其升级方案之一,也受到了关注。而虽然Micro LED技术市场关注度较高,但其成熟度和商业化仍需要时间。
车载显示的未来偏向Micro LED
Micro LED被誉为“下一代显示技术”,主要因其独特优势而备受瞩目。
首先,Micro LED具有高透明度,即使在相同像素密度下,其透过率可超过70%。这得益于其发光芯片的微小体积,比起LCD和OLED大幅缩小,从而使得实现高透明度成为可能。
其次,Micro LED可实现无边框设计,有利于拼接显示。这是因为LED尺寸微小,占据的像素空间较小,并且不需要额外边框封装设计。此外,Micro LED采用无机发光材料,寿命长且不易受水氧侵蚀,可靠性高。
由于这些优点,Micro LED在车载显示领域迎来了广阔应用前景。目前,一些高端车型已经开始应用Micro LED像素车灯。例如,蔚来的最新车型ET9配备了Micro LED单元的智能高清投影大灯,实现了近远光亮度增强、超广角覆盖等功能。
此外,保时捷的2023款Cayenne也开始采用Micro LED大灯技术,实现了无眩光的远光灯照明。而一些Tier1供应商如海拉、马瑞利AL等也在加速Micro LED车灯技术的研发和布局。
尽管Micro LED车灯已经有所突破,但与车载显示屏幕相比,其发展仍然面临一定困难。车载显示屏幕的尺寸较大,对技术要求更高。虽然一些企业已经在车载Micro LED技术上进行布局,但在产能、技术研发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努力。
车载显示作为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势头迅猛。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车载显示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需要厂商们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等方面持续努力,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