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发展至今,“安全”这抹底色是构筑其可持续发展的防线。如今,这道防线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面临新挑战,也正在以新方式新途径进行巩固与加强。
7月21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印发了《“十四五”全国道路交通安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再次聚焦道路交通安全并提升至新高度。针对汽车安全,《规划》特地强调,要强化车辆本质安全和运行安全。
应该说,国家层面再次强调汽车安全恰逢其时,产品本质安全和使用安全正是当下汽车行业关注的焦点与热点。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九届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年会上,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巡视员李常青也提到,智能网联汽车的本质安全、数据安全以及产品安全责任界定问题值得行业关注,需构建多元共治的安全发展格局。
车辆安全不仅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前提,更是产业发展的保障。如今,汽车安全面临着两“新”的情况。
一方面是汽车产业的新形势和新业态。当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在不断提升,预计到2025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将超过4.6亿辆、驾驶人数量将超过5.5亿人、公路通车里程将超过550万公里。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新一代“主力军”,正在蓬勃发展。2021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出货量达到1370万辆,预计2022年中国智能网联系统装配率将达到53.3%,2025年装配率将达到75.9%,超过全球平均水平。随着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参与主体不断增多,汽车安全也面临新形势。
另一方面是汽车产业面临的新风险。2021年,全国电动汽车发生的火灾事故大概有3000余起,根据当年接近8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着火概率在万分之三左右,要比燃油车略高一些。上述数据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金华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提到的。国家应急管理部公布的数据也显示,2022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火灾共计640起,同比上升32%,高于交通工具火灾平均(8.8%)增幅,平均每天发生超过7起新能源汽车火灾。伴随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还衍生出电池安全、数据安全、运行平台安全、OTA数据安全等新型安全风险。
无论汽车技术如何发展进步,安全仍旧是永恒的话题。可以说,安全是汽车技术创新和进步的底线。当下,汽车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交通工具,技术在保障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上带来了些许温情。不过,传统问题和新型矛盾相互交织叠加,汽车安全面临着新挑战。“十四五”期间,我国汽车安全工作仍将处于爬坡过坎、突破瓶颈的关键时期。
在《规划》中,针对车辆本质安全和运行安全提出了具体举措,其中包括:推动落实车辆生产销售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严格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和产品准入管理,完善违规车辆生产企业和产品退出机制;进一步提升重点车辆安全性能,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要求,构建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检验技术及装备体系,强化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检验和监管,严格规范远程升级要求,保障车辆行驶安全性;开展违规车辆专项治理;建立健全新技术新业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功能等。
可以看到,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政策着墨颇多。未来,车企在加快技术创新方面只会加速不会减速。因此,必须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寻求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这才是理性看待技术的客观态度。
此前,汽车行业主管部门针对安全问题已出台了相关措施,目前正进一步深化。比如,针对《关于试行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制度的通告》,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在组织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以及多家单位和专家,形成《汽车安全沙盒监管目录清单》等14个配套程序文件。下一步,将按程序发布申报通知及实施方案,通过沙盒监管积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倡导最佳安全实践。
此外,产品召回与产品安全标准协同的闭环机制也正在建立,为智能网联汽车后市场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汽车安全问题。8月2日,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发布消息称,将对小鹏汽车、广汽丰田车联网服务平台安全和数据安全开展为期一周的检查。
保障汽车安全是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贯穿汽车全生命周期。牢守汽车安全这道底层防线,应该将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强化质量基础设施与技术创新、强化监管机制等环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