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氢燃料电池车并不安全;有人说,我国氢燃料电池车发展走上了歧途;有人说,氢燃料电池车商业化难以实现……面对众多质疑,这个行业究竟会走向什么样的未来呢?
最近,
新能源汽车领域重新掀起了一场辩论热,关于
纯电动汽车和氢
燃料电池汽车,谁是更好的选择以及相关话题。
客观来说,纯
电动汽车瓶颈很明显,“里程焦虑”是最大的阻碍;氢燃料电池车,限制也不少。首先要迈过的坎就是认知问题,比如氢燃料是否安全,我国氢燃料电池车为什么和日本不同。
前一个问题,很多专家都已经正面回应过,过度恐慌并不理智,毕竟现在储氢罐也好,加氢站建设标准也好,安全系数都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对于后一个问题,很多人看到了我国氢燃料电池车与日本一些代表车企的不同,就认为是技术上的缺失。
实则,业内人士已经证实,我国氢燃料汽车与日本发展有差距不可否认,但是给一部分造成错觉的“差异性”只是源于技术路线选择的不同。例如,在燃烧电池技术原理相同的基础上,丰田选择先做混合动力,我国则是先做纯电动,逐步过渡到全功率燃料电池。
其次,氢燃料汽车发展绕不开成本问题。氢气提纯、氢气压缩、氢气储存、氢气运输等过程都还需要高昂的投入。而且,长期以来,我国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例如催化剂、膜电极等主要依靠进口,成本大大增加。
如果,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以及相关零部件能够实现国产化,那么成本最少能够降低一半,最大接近8成。也就是说,在“心脏”价格大幅降低的背景下,氢燃料汽车价格会变得更“亲民”。
另外,氢燃料车推广仍需基建支撑。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这是制约了氢燃料电池车商业化的关键原因。当下,氢燃料汽车发展遇到了与曾经电动汽车发展相同的问题——加氢站(
充电桩)建设滞后。甚至还多了一个难题,即选择电动路线的车企很多会同步进行加氢站建设。
可以说,氢燃料电池汽车想要实现商业化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索性,新能源汽车发展是获得政策支持的,多元化路线被纳入了规划中,技术进展喜人。
《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燃料电池车发展规划,《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2016)》提出了,“2030年,燃料电池车保有量达200万辆”目标。据业内预测,我国燃料电池商用车体系将在3年到7年内局部成熟,然后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这与燃料电池车技术快速成长和突破是分不开的,近年来业界相关创新成果也开始显山露水。不久之前,清华大学实验室联合武汉一家科技公司刚刚传来了,燃料电池催化剂实现量产的好消息,价格仅为进口的一半。
以技术为媒,走向市场应用,氢燃料电池车迎来风口的信号越来越强烈。关键在于,谁能抢先攻克自主化提质降本难题,优先布局市场,精准抢占高地。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