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汽车座舱里,我们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车载显示,它主要应用在中控屏、组合仪表盘、娱乐系统等汽车内饰,在汽车越来越智能化的趋势下,车载显示越来越表现出消费电子的特性,中控大屏、双联屏等车载显示的面积和总量正在同步增长
伴随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汽车内饰显示的要求也变得相对较高,由此可见,汽车的内饰是推动用户选择重要的加分项。
屏就是智能座舱的显示窗口,显示屏的造型、质感设计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车的品质,比如第一眼要吸引人,要漂亮,高级感、科技感,动态体现就是要及时合理的处理相关的信息。
汽车显示屏的趋势是双联屏甚至三联屏,屏幕横跨整个中控台,尺寸更大,而且功能性方面也兼顾到了副驾的需求。从2018-2020年中国乘用车中控显示配置情况看,多屏的装配率出现明显增长,从2018年的0.3%增长至2020年Q2的1.3%。从2020年曝光的奔驰、大众、长安等车型内饰看,双联屏搭载几乎成为标配。
除了尺寸之外,分辨率和画质,是显示技术的永恒追求。而更多更优的像素点,需要更加小型可控的LED芯片。在这种趋势下,将LED芯片微缩化、阵列化的Micro LED和Mini LED技术应运而生,被视为下一代显示技术的核心方案。
新型发光材料Mini LED,Micro LED的出现,拥有更高亮度和更高的对比度,低功耗并且在各种温度下都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Mini LED,Micro LED的优良性能将引起汽车显示厂商的关注。
Mini LED、Micro LED的定义,则是从LED芯片尺寸出发,提出像素化要求,区别在于Micro LED要求间距小于0.01mm,且芯片尺寸小于0.05mm,Mini LED的间距要求与芯片尺寸介于小间距LED与Micro LED之间。因此,小间距LED是从应用的视野进行定义的,叠加芯片的小型化,引出LED显示的下阶段目标——Mini LED与Micro LED。
Mini LED
Mini LED 也被称为“亚毫米 LED”,由于具备优良的显示效果、较长的寿命和出色的性价比,Mini LED自诞生以来便广受关注,小间距 LED显示器具有无拼缝、高亮度和无反射图像的优点,Mini LED背光显示屏无论从画质、饱和度、对比度均能达到 4K 、6K 、8K的显示效果,采用直下式发光,精细的 HDR 分区显示,在对比度大幅提升,可以实现低余辉待机外,能耗也大幅降低,还具有更好的高温可靠性更高,寿命长。基于上述逻辑我们认为: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车载显示市场会成为Mini LED背光继手机、电视以后的另一片蓝海。
Micro LED
Micro LED技术,即LED微缩化和矩阵化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将LED(发光二极管)背光源进行薄膜化、微小化、阵列化,可以让LED单元小于50微米,与OLED一样能够实现每个像素单独寻址,单独驱动发光(自发光)。它的优势在于既继承了无机LED的高效率、高亮度、高可靠度及反应时间快等特点,又具有自发光无需背光源的特性,体积小、轻薄,还能轻易实现节能的效果。
这项技术被应用到汽车上,能够提高屏幕显示的清晰度和准确性,帮助车主更好地了解汽车情况,完成触屏操作。这也有利于提高驾驶安全性。但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现阶段Micro LED屏生产成本仍然较高,应该会被应用在高端车型上。
Micro LED与Mini LED的差异
Micro LED与Mini LED相比,前者具有异型切割特性,搭配软性基板亦可达成高曲面背光的形式,采用局部调光设计,拥有更好的演色性,能带给液晶面板更为精细的HDR分区,且厚度也趋近OLED,可省电达80%,故以省电、薄型化、HDR、异型显示器等背光源应用为诉求,理论上说Mini LED技术难度更低,更容易实现量产,且可以大量开发液晶显示背光源市场。
总的来说,Micro LED对于画质来说会有质的提升,是下一代的革命性显示技术,但是目前技术方面依然不够成熟。而Mini LED则是LED背光的改良版本,不过依然可以大幅提升现有的液晶画面效果,同时成本相对比较容易控制,也有望成为市场的主流。
因为目前新型发光材料Mini LED,Micro LED成本相对较高,如今只应用在比较高端的设备当中,如电视机。而对于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而言,Mini LED,Micro LED显示屏在汽车显示行业中的普及将会更快,Mini LED,Micro LED的制造成本更容易在汽车造价中消化。
对于高性能的Mini LED,Micro LED显示屏,在未来汽车显示当中,如何更好地灵活运用,将给制造商带来机遇和挑战。
Mini LED,Micro LED拥有独特的高亮显示和宽广的工作温度范围,非常适用于汽车显示。因此,对于Mini LED,Micro LED显示屏的质量,更应该获取市场及消费者的认可。
(更多汽车行业相关的最新资讯敬请关注"亚洲新能源汽车网”微信公众号。)
注:本文引用的图片、数据等其它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公开资料,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仅用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