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腾讯汽车 傲敦
直到今天,蔚来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还经常跟同事辩论一个问题:让用户满意到底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手段,还是企业存在的终极目的?
今天看答案是明确的,但放在2014年或2018年,用户满意似乎是个伪命题,加上合作伙伴江淮的“助攻”,当时的李斌无疑就是一个“骗子”。
在遭受外人质疑时,人的本能反应是解释或反驳。李斌曾放话,保时捷工厂不如蔚来江淮合作的工厂,一度成为舆论焦点。
三年后,蔚来和江淮这对苦命CP终于摘掉了“骗子”的大帽子,地点就在那个意外走红的工厂。
假如没有蔚来,这里或许还是望不到边的湿地。
1046天,蔚来创造中国机会的样本
35个月前蔚来第一辆ES8在同一个地方走下生产线,29个月前蔚来达成一万台,9个月以前达成五万台,几天前蔚来宣布用1046天达成了10万辆的里程碑。
在10万辆海报最后一个零上蔚来巧妙设计了张开双臂拥抱的人,“十万有我”背后是李斌坚信的用户思维,同样也是中国车企“换道先跑”的一次探险之旅。
“如果到退两年,或者说一年,疫情这么严重,蔚来汽车的产销量能够达到十万台吗?不可能。绝大多数人,包括业内,包括我自己都是有怀疑态度。”
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看来,蔚来这十万台的含金量很高,转型过程中一个企业可能代表不了产业变化,“但是我们在蔚来身上确实感受到了行业强烈的发展趋势,这点要向蔚来学习。”
追随者们从侧面印证了蔚来的成功,一边大喊蔚来“烧钱”,一边毫无例外的正在向用户企业转型,并集体推出高端品牌。
如果说李斌敢想敢干,蔚来在时代大潮下走对了路,那他又是怎么做到的?蔚来的底层逻辑是用户,终极目标是成为用户最满意的公司,始于这个目标,六年前李斌抓住了一个重要窗口期。
“蔚来立志做高端市场,首先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并不是说为了高端而高端。”2015年做品牌定位的时候,李斌非常清晰地意识到,在那个时间点,面对智能化、电池等各方面的成本,蔚来想要进入十几万的大宗市场非常难,原因是干不过同样价位的汽油车,“30万以上的区间有机会”。
不过李斌知道,如果只是把价格定在这儿就觉得车进入了高端市场,“有点太天真了”。
高端车必须有技术的领先性,技术研发上进行超额的投入去做正向研发,所有作为一辆车本身的价值必须对得住这个价,必须和贵于自己的传统车相比有优势。
言外之意,高端不是定价,要有技术的积累和研发体系能力,服务和质量也要对得起高端两个字。
时间穿越回2018年,蔚来没有自己的厂,首创了跟老牌车企的合作生产模式,“要问十个人可能有9个人觉得不太靠谱”,但是如今李斌觉得,10万辆平均售价42万的车可以回答很多问题,“世界上最怕的事是你们做了很多事儿别人都不关注,连抄都不愿意抄。”
用短短1049天时间,蔚来打造了用户企业和中国品牌高端智能电动车的一个样本,做出了最符合用户需求和时代趋势的爆款车型。
当然,这个爆款并不是指具有大量市场份额的车型,眼下更倾向于自带流量且能够快速实现价值转换的车型,蔚来ES8、ES6等车型毫无疑问做到了这一点。用户、车型和蔚来品牌形成了可以互相赋能上升的闭环。
李斌说他思考的始终是终极的东西,以始为终,做长期和艰难的决定,正因此,蔚来100万辆会比他们以为的更早的时间到来。
不过,不可回避的现状是,今日的中国车市与前十万辆所处的环境不同,氛围组和实力派都在一起搅动产业,有些风云诡谲。
现实状况是,第一批新势力还未完全脱困,百度、小米、苹果又列队加入,赛道越来越拥挤,蔚来想要定义更多东西和拉开距离,注定会比从前更难。
李斌或许没有预料到有如此多的后来者,但作为第四次创业的人,他早就做好了最终去赢的准备。
“从具体的产品和技术路线的角度来讲,我们还是思考终极的东西,应该叫以终为始,只有想清楚了最终是什么样的,今天做的投入和积累才有意义,才有价值。只有确定了目标才不会发生南辕北辙的情况。”
李斌说,可以欣喜地发现,2017年接受采访到现在,蔚来在方向上没有大的变化,跟2015年时对投资人讲的东西保持了一致,“为什么这家公司要存在,为什么可以最终去赢,把这些事情想清楚很重要”。
面对科技公司的涌入,李斌认为这是好事,对推动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对加快从汽油车到电动车的转变有非常大的好处。
“汽车行业不是一个赢者通吃的行业,最后肯定还是要拼产品拼服务,我们肯定不是拼流量。”李斌表示,未来几年蔚来还是会持续投入研发和服务设施,“把自己做好,欢迎更多的友商”。
全球化,蔚来没有第二次机会
迈过10万辆,蔚来站到一个新的起点,有些问题又会回到原点:下一步怎么走?随着量的增加如何保证体系健康?如何领先?毛利、市场份额、新车型和全球化成为绕不过去的话题。
首先明确的是,李斌认为毛利是结果不是目标,也就是说,规模化之后自然会达成一个预期的数据。
蔚来2020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当季度总营收达66.41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3.2%,环比增长46.7%。其中,汽车销售额为61.740亿元人民币,毛利率进一步增长至17.2%。
同时,蔚来实现了全年整体经营活动现金流转正,现金储备达425亿元,经营效率和体系化效率都实现显著提升。
在李斌看来,蔚来毛利率肯定会逐步达到行业应该有的一个水准,“我们现在情况还OK,能够支持公司的长期发展,简单来讲不是卖一辆赔一辆。”
而在市场份额方面,李斌早就算好了一笔账。
“去年高端市场的量差不多350万台,而且还在增长,如果是我们做一个稍稍乐观的预测,做到400万台,某一天我们做到25%的市场占有率是100万台,如果我们实现30%的市场占有率差不多是120多万。”
李斌用上海市场的数据验证了上述推算,ES8、ES6、EC6在同价位区间已经第一名,超过所有汽油车,我们在上海等20多个市场,EC6已经超过了同样价位的汽油车的量,“我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我们有更多的市场”。
一个美好的目标是,李斌希望中国守住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市场40%的份额,蔚来守住高端电动车里45%的份额,“七八十的份额我们不可能的,要放到更长的时间维度做事情”。
蔚来目前有三款量产车型,第四款车型ET7将在2022年进行交付,这意味着2021年是新产品空窗期。
李斌认为,蔚来推出产品的速度已经算快了,再快会牺牲一些东西。今年蔚来主要为下一步用户快速增长打基础,深化服务网络,为此内部制定了一个比达成500座换电站更激进的目标。
对于ET7,李斌希望这是一款完整的产品,从技术角度讲,很多先进技术都提前半年到一年在这辆车上实现量产,挑战非常大。
4月1日,ET7的首台生产线车身已经在合肥先进制造基地正式下线,这款车基于台NT 2.0技术平台打造,将搭载蔚来第二代数字座舱科技,还具备最新的蔚来自动驾驶技术NAD。
从另一个维度看,ET7的战略意义在于要无限接近智能电动车最终的产品形态,李斌判断,将来汽车最终的产品形态会在3-5年内形成。
而对于李斌来说,眼前的挑战是解决芯片、电池等供应链问题,中期挑战是产品的先进性能不能保证持续的领先,“特别是智能电动汽车相关自动驾驶,整个电池的技术等方面能不能保持产品的流动性,这个是终极的挑战。”
“我们定义的产品是不是对,技术产品是不是将来的主流技术路线,这个思考判断三年以后才能看到,甚至五年后才能体会到它是对还是错,这个压力还是非常大的,就像换电,差不多用5年的时间才觉得走通,加上前面(2012年开始思考)有8年的时间。”
官方资料显示,蔚来已在中国、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布局4200多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及申请达1778件,并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申请超过4000项商标。这些专利全面涵盖了整车制造与设计、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技术、自动驾驶技术、数字座舱技术、充换电技术等各个方面。
2021年,蔚来在研发方面的费用将实现翻番,达到50亿元人民币。
有了足够的技术积淀和前期的尝试,蔚来推大众市场的品牌只是时间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李斌始终强调两点:一,这是一个非常独立的品牌,蔚来想做一定能做;二,蔚来品牌不会降到太低的区间,会保持高端市场的定位。
此外,全球化也是李斌从很早开始思考、尝试的事情,2019年最惨的时候蔚来没有把欧洲的办公室关闭掉,认为投入值得。
去年公布正式进入欧美市场之后,蔚来至今没有透漏具体的打法和细节,但李斌的底层逻辑没变,做最坏的打算和最充分的准备。
“我们走向全球市场的计划不是从今天开始的,是从6年前开始,2017年开始讨论美国市场的计划,讨论了4年还在讨论之中,不是因为慢,是因为知道中国背景的公司做全球的市场有更大的压力,特别在今天国际政治的背景下,我们需要让别人信任我们,需要付出格外的努力,要把事做对,上来给的就是最好的产品和服务。”
李斌说,没有第二次机会,压力很大,但这总得有人做,除了蔚来谁去做呢?
“中国对全球的产品都是非常开放的,特斯拉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跟中国用户的支持分不开,我们去欧洲的时候,不期望像在中国这么样的顺风顺水,足够的思想准备,想的足够艰难。”李斌清楚,蔚来肯定要去承担更大的风险,如果能开一条路,后面智能电动汽车的品牌就会更容易一些,“这个是我们要做的事儿”。
当然,蔚来是幸运的,作为一个年轻的企业,诞生在最好的时代,智能电动汽车三个词背后代表的是产业基础。
在李斌看来,“中国确确实实是全世界最适合做智能电动汽车创业的国家,不管是智能、电动还是汽车,供应链基础、人才基础、市场基础,没有第二个国家比中国好,我们非常幸运的”。
李斌说,汽车就是这么一个产品,是泥泞道路上的马拉松。
谈到长期挑战,蔚来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和出发点——服务。在李斌看来,用户越来越多,场景越来越多,在复杂的环境下提供高满意度的服务,这是蔚来非常长期的挑战和压力。
而在蔚来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看来,外界在这个时期里面有点神化蔚来的服务,“我们自己认为做的不好,远远没有达到应该有的样子。大家都觉得我们好,我觉得需要集体反思一下是不是行业服务用户太烂,这个胜之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