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参加节目时表示,2021年底就可以体验到飞行汽车,引发热议。
事实上,这不是何小鹏第一次提到飞行汽车的具体时间计划。今年1月,何小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已经透露,“2021年年底会推出飞行汽车,可以开放试乘试驾”。
这不禁让人有些好奇,距离计划的时间点已不足一年,小鹏届时将开放试乘体验的飞行汽车究竟是何模样?飞行汽车是否真的能实现?
小鹏飞行汽车是何模样?
根据何小鹏在节目中的描述,这台将会在2021年底开放试乘的飞行汽车,体积与一台普通汽车相当,可单车位停放,实现垂直升降。
而小鹏汽车在去年9月的北京汽车展上展出的旅航者T1,似乎已经满足上述条件。
据悉,旅航者T1主要由下方的座位和上方的8轴螺旋桨组成,同时配有一个半开放的金属保护舱。该型号曾拿下红点设计奖等设计奖项。
安全性方面,旅航者T1可实现5-25米的超低空飞行,搭载全新的安全体系、自动驾驶,以及整车多备份冗余系统;
易用性方面,采用类汽车驾驶模式,单车位停放,可垂直起降,拥有智能交互和低空地图导航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严格意义上,飞行汽车并非是由小鹏汽车内部孵化出来的项目,而是由何小鹏和小鹏汽车于2020年共同投资、控股成立的航空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小鹏汇天研发的产品。
据了解,小鹏汇天的研发总部位于广州,核心算法、新技术验证、新一代预研中心坐落于深圳,同时还拥有正阳直升机场试飞基地和海鸥岛飞行基地——两个分别用于研发试飞、符合性验证试飞的基地。
目前,小鹏汇天的单人版和双人版型号已总共完成安全运行15000余架次。其中,2020年双人版验证机已累计飞行1万余架次。
此外,新智驾还了解到,小鹏汇天或于今年7月份参加深圳国际民用航空技术及产品展洽会-Aeromart China。
展会官网显示,小鹏汇天目前主要推出了三款产品,旅航者T1、旅行者X1,以及旅行者X2。
具体来看,旅航者T1,可作为景区观光的飞行平台使用;
旅行者X1,则是专为空中巡逻设计的一款机型,可以在实现空中对地面的检测的同时,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
旅行者X2,则是对应空中出行需求打造的飞行平台,“采用全新算法的飞控,可以实现一键飞行,一键规划路线,一键降落的智能驾驶功能。让出行在避开道路拥堵的同时,实现自动驾驶,解放双手,提高出行效率”。
综合以上描述和产品图,无论从外观上,还是从功能配置上,相比旅航者T1,旅行者X2似乎更接近于“飞行汽车”的概念。
所以,旅行者X2会不会就是何小鹏所说的将会在2021年底开放试乘体验的飞行汽车?让我们拭目以待。
赛道上的其他玩家
事实上,飞行汽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小鹏汽车也并非国内唯一一家涉足飞行汽车的车企。
据了解,为打造立体的智能出行生态体系,完善其在大出行领域的产业链布局,早在2017年底,吉利就全资收购了美国飞行汽车公司Terrafugia,并将其命名为“太力飞行汽车”。
今年1月22日,吉利科技集团发布消息称,太力飞车Transition(TF-1)已经获得美国联邦航空局(FAA)颁发的适航证书。
相关资料显示,太力飞车TF-1采用了混合动力技术,最多可搭载两人,最大起飞重量约为850公斤,巡航速度可达167公里/小时,巡航高度达3000米,航程可达670公里。
除国内企业外,国外也有不少公司正在发力空中交通出行服务,且进展喜人。
2021年3月,德国空中交通初创公司Volocopter完成2亿欧元的D轮融资。据了解,目前该公司的飞行出租车已更新到第五代,并计划在两年内开通第一条商用空中路线。
2021年2月,美国一家从事飞行汽车研发的初创公司Joby Aviation,则计划通过与SPAC反向并购的方式上市。按照计划,2024年之前,该公司将推出空中出租车服务。
2020年10月,荷兰飞行汽车研发公司PAL-V旗下产品Liberty已经通过欧洲道路通行考核,可挂正式牌照上路。
2020年8月,日本一家由丰田汽车支持的初创公司SkyDrive成功完成飞行汽车载人飞行测试,并计划于2023年将该产品投入使用。
至于这一赛道为何能吸引这么多玩家入场,原因不外乎就是何小鹏所说的“飞行汽车将会有巨大的市场”。
一项由Frost & Sullivan进行的城市空中交通(UAM)研究显示,空中出租车有可能会在2022年步入运营阶段,并将以每年46%的复合增长率扩张,到2040年将会有超过43万辆空中出租车投入使用。
同时,根据摩根士丹利的预测,到2040年,自动飞行汽车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万亿美元。
结语
飞行汽车是否真的能够上天?仅从技术上而言,似乎胜利在望。
只是飞行汽车要实现落地,难点往往不在技术层面,而是在于与其配套的顶层设计:飞行汽车的认证标准如何统一?可供飞行的低空空域如何划分?驾驶员需要的究竟是机动车证还是飞行驾照?事故责任如何认定和划分……这些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
从这个角度看,小鹏汇天的“飞天梦”——“用汽车的体系和思维,让飞行走进家庭”,恐怕短期内还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