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采用何种能源驱动方式,我们对于汽车设计美感的追求是永恒的,当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车以一种互不两立的姿态形成两大阵营时,我们忽然发现,二者在设计方式、姿态表达甚至是感情传递上,都出现了一道无形的鸿沟。究其原因,是两种造车、用车理念的深层碰撞,而最终的内外设计差异则成了外在表象。
最令人熟悉的莫过于特斯拉这个已经被标签化的品牌,当年的Model S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进入人们视野,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可以看作是新能源车型设计的一座灯塔,为尚且模糊的领域描绘了一个具体的形象。
当然,将特斯拉定义为行业“祖师爷”显得不够客观,毕竟作为前辈的日产Leaf早在2009年就被推出市场,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以一种“横扫市场”的姿态孤独地撑起一片天地。只是Model S后来者居上,以此为节点,我们又迎来了国产新能源行业的蓬勃发展,个中代表,不一而足。
与其给新能源车型设计划到一个合适的分类,不如从汽车功能性出发,来重新审视汽车的用途。灵活的电池布局和相对紧凑的电机单元给了汽车各种“跨界”机会,当小型车在中国汽车市场日渐式微之时,新能源却给了它重生的机会,甚至还催生出了中国市场“绝迹”多年的微型车,理想状态下,当一个家庭拥有燃油车型作为主力用车时,这类小车将满足家庭短途代步需求,其用车场景显得更加琐碎而日常化。
微型车重启
五菱宏光MINI EV是这里的典型代表,顺利走位“网红车”的原因十分清晰——定位与设计。宏光MINI EV的诉求明确,仅限于满足日常规律化的、极为频繁的代步需求,以超低价格极限压缩购买和使用成本,降低购买门槛。同时,将一台“打工人”面包车的设计语言复制到一台不足3米的车型上,把五菱最拿手的方正、简单的设计线条以一种反差萌的观感融合进去,成功做到令人过目不忘,顺便也带来了月销过万的成绩。
与这种“实用主义”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样是来自五菱集团的车型——新宝骏E300,相比之下,它的空间奢侈得多,你可以在3座和4座之间进行选择,而设计上,则完全颠覆宏光MINI EV的廉价认知,科幻、可爱、未来这些标签统统能贴到它身上,机器人一样的呆萌表情外加一系列少女风配色,你的想象力有多丰富,它的形象就有多跳跃。
这也正是新能源车型的一大趋势,动力单元的简单布局和高度统一给了汽车设计师丰富的发挥空间,也成了自我突破的一个关键点,差异化将不再聚焦于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机构调教经验,而是变成了对设计、定位、使用场景的拿捏。
跨界风盛行
在微型车之外,新能源同样以变革者的身份参与着,一个最佳的例子无疑是Polestar 2,这个看上去“四不像”的选手令人一时难以适应,但恰好反应除了新能源对于细分市场的把握和定位的多变。高底盘+三厢造型可以兼顾驾驶和空间两项性能,只不过,大部分车企的选择是一个偏向于SUV的跨界车型,而不是轿车。
实际上,特斯拉Model X同样可以被贴上跨界标签,只是它的属性要介于SUV与MPV之间,圆滚滚的造型外加5米的车长,让其在内部空间方面拥有不错的表现。偏低的上车门槛外加全平的地台设计,又是属于MPV车型的一些基本特征。
而在设计上,标志性的鸥翼门是其最大亮点,除了增强视觉冲击力,对于第三排乘客的上下车动作也会更加友好。
特斯拉的设计特点
在讨论单纯的设计美学之前,必须要讲一讲特斯拉对于车辆制造的理解,痴迷于全自动生产线的马斯克曾经就因此遭遇了Model 3产能黑洞,最终不得不通过传统人工组装的方式拉升产量。然而在这之后,全自动生产的方式也并没有因此而被放弃,而是随着最新的Model Y卷土重来了。
而这又与其造型设计有什么关联呢?在此前的相关解读中不难发现,正是全自动生产的装配方式,对车身的结构、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机器手要通过车窗开口顺利将整个中控台装到车内,必须让车辆造型适合机器手的装配动作。顺便一提,自动化生产并不擅长“走线”,所以在Model S上使用了约3公里的线束,到了Model Y上仅有100米左右,这是一种惊人的变革。
因此在我们讨论特斯拉的设计时,其关于装配、制造的理解是绕不开的话题,结合这个特点再来观察特斯拉的家族式设计,会更为明显地感受到,这是一家科技公司的作品。
而对于线条的运用,每一台特斯拉又都显得足够老练、成熟,没有发动机舱的阻碍,车头当然要低位,利用一条平滑的曲线逐渐上扬与前风挡玻璃融合,由这个位置为起点,再用一条平滑曲线就伸到了车尾,如此简洁、明快的线条既有机械结构的允许条件,又有对汽车美感的恰当理解。
相对更高而且更加短促的车尾给后备箱留足了空间,同时也在外部造型上让整车形成一个俯冲的态势,再配合上“臀位”外扩的腰线,运动氛围成功点燃。不过最为重点的视觉效果,还是在于简洁、明快的风格和每个车系彼此之间的延续性。
内饰变革
与外观不同的是,内饰承载着丰富的功能,尤其是在智能化与数字化开始主宰汽车内饰之后,按钮这种最为直观的交互方式已经完全无法胜任接下来的工作了。而特斯拉决定用最简单的方式来消灭按钮,一块屏幕集成所有功能控制。
当你对此有所抱怨的时候,应该试着从特斯拉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汽车未来的样子,FSD大踏步地前进已经清晰地指明了方向,当驾驶任务大部分或者完全交给这个英文缩写时,你再也不用苦练“盲戳屏幕”技巧了,到时候驾驶位更像是个沙发,而车机屏幕,则是挂在中控台上的iPad。
躺在沙发上玩iPad一定是你擅长的事情。而此时你应该也不会再产生仪表盘去哪里了这种疑问。中控台的唯一剩余价值将是观赏,如果将Model 3的方向盘卸掉,你会发现它的中控台完全对称,隐藏了出风口的同时,让它看起来真的就像一件家具,或者,像个电视背景墙。
这一点,无论在新能源车型上,还是传统燃油车上,都有比较清晰的体现。只要将自己定义为“先驱”、“领导者”之类的身份,都在对数字化轮番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只是大家的解决方案不尽相同,在比较传统的车企上,会有更丰富的探索,比如对语音、手势、身体动作等等因素的识别,从而达到控制汽车的目的。
总结:往日的新能源之所以频遭冷嘲热讽,不难解释,无非是大家在看到产品之前,先听了一堆“暂时欠奉”的大话,与之相对的,今天的新能源备受追捧也不难理解,其飞快的发展速度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几年前的大话成为眼前的现实,让大家对“关于未来的大话”也倍感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