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包括下游整车、充电桩,中游电池、电机和电控等“三电”领域,以及中游材料环节,上游设备、金属资源等,具备全球新能源汽车最完善的产业链,将最为受益于欧洲电动化进程的加速。
锂电池从最开始被提出研究发展至今,历经一百多年,商业化近30年,材料体系及生产工艺经过数次更迭才形成当今局面。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关键环节,整个产业链较长,上游电池四大核心材料包括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分别占据电池成本的30%、10%、25%、17%。而正极、负极、电解液上游主要为各类锂矿、石墨矿、沥青等资源的开采、生产和加工。
中游环节是由原材料加工制成锂离子电芯,并成组为电池包。电池分为动力电池、消费电池、储能电池三大类,应用于不同的下游领域,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核心的零部件环节。
在锂电池产业链上,我国已基本上全部完成进口替代:从原材料角度来看包括上游锂钴等化石能源,隔膜、六氟磷酸锂、电解液、正负极等关键材料均实现了出口。
全球动力电池正在加速成为寡头格局。
2020年一季度国内外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而头部厂商的位次争夺较为激烈。
LG化学借助中国市场的特斯拉以及大众、雷诺、PSA等众多欧洲客户的放量,在海内外的市占率皆大幅提升;另一家韩企三星SDI在市占率和排名上也都有小幅提升。日系电池市场份额稳步增长,中国企业则有明显下滑。
2014~19年,国内动力电池的出货量分别为5.9GWh、7.0GWh、30.5GWh、39.2GWh、56.9GWh和62.8GWh。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2020年1-5月份动力电池装机占比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宁德时代48%、LG化学14%、比亚迪15%、中航锂电4%、国轩高科4%。
预计2025年全球用量达848GWh,2030年达1792GWh,十年复合增长率达26%;其中我国动力电池用量2025年达293GWh,2030年达658GWh,十年复合增长率达23%,我国是占据全球三成以上份额的重要市场。
根据不同时期的政策导向、销量和市场特征,将我国过往新能源车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示范推广、爆发增长、精准扶持、补贴退坡回归市场。从初期的补贴驱动到现在回归市场化,动力电池价格下降近70%,能量密度提高了近50%,产业链实现了降本提质,已经初步具备了市场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