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脑究竟放糖还是放卤,粽子究竟塞枣还是塞肉,这是美食届著名的甜咸之争,而如今相似的场景也正在汽车圈上演。
随着智能语音、手势交互以及AR HUD等技术的逐步成熟,新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以往传统的机械式按键大有被屏幕取代的趋势。
所以在未来汽车里,真的只剩下屏幕吗?按钮和大屏是否天生冲突?用户又究竟需要怎样的功能体验?
8月26日,在以《消失的按钮和进击的大屏》为主题的仙豆智能公开课现场,就上演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屏幕越来越大,硬件功能也越来越多,用户对汽车的期许也愈发丰富。然而,所有功能都要堆砌在屏幕上交给用户选择吗?
出行科技企业仙豆智能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智能座舱的未来,将属于数据驱动下的无屏交互。无屏交互是车机基于数据对用户进行智能提醒、推荐、甚至自动操作。
“一切努力的核心,是减少用户繁琐的交互,降低对屏幕和按键的依赖。”
多模交互如何化繁为简
特斯拉之后,整个汽车产业刮起一股“最炫大屏风”。更有甚者,将原有仪表屏和中控屏合二为一,用一整块大屏满足用户所有交互需求,将这种趋势演绎到了极致。
要物理按键还是要大屏?由主办方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有20.9%的受访者认为不需要物理按键,有45.5%的受访者则认为还是需要少量的物理按键,另外还有28.4%的人表示有自己的其他看法。
随着触控大屏日渐崛起,语音交互也越来越多出现在市场各级别车型上。尽管语音的应用愈发广泛,但仍有很多痛点需解决。
小米人工智能部设计总监刘静表示,现阶段车载语音的交互能够帮用户快速完成一些任务和需求,但在识别率、反应速度、语义理解、离线服务、使用指引等方面仍需提高和细化。车载语音的主动交互能力还需要加强。
语音之外,触控、手势、眼球追踪等多模交互雏形开始显现。
对车企来说,用户需求的激增导致功能被不断堆砌。但功能越多的背后,用户需求也变得更加随性,HMI设计也将变得异常复杂。
仙豆智能用户体验设计专家于吉良表示,如何化繁为简,考验着车机交互和设计能力。
纵观全球车企的座舱设计,同济大学人车关系实验室研究与项目负责人龚在研博士认为,中国企业在智能座舱领域已经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但是创新有余,章法不足。
“短期内,座舱屏幕仍会变大变多,但屏内的氛围比内容更加重要。”
数据驱动下的无屏交互
汽车越智能化,交互就会变得越简单。
看似“按钮”与“大屏”之争,实则是用户交互体验的升级之争。但无论如何,所有设计都要符合人的第一性原理——将需求缩减至其根本实质,走进人的内心。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汽车内饰和座舱布局将发生巨变。
刘静表示,科技发展推动交互方式呈现多样化和智能化,但考虑到人的习惯延续性还是有必要保留少数,如按键这样与人直接接触的互动方式。因此车载座舱还会有少量按钮持续存在的必要。
龚在研博士认为,未来按钮不会消失,会以更加简单化、集成化、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大屏将从简单的点触到智能推荐进化。
从以前人找服务,到通过数据驱动,在刚刚好的时候给用户推出最合适的界面。
“最好的交互是什么?UI表面上的界面没有了,背后是基于数据驱动的AIUI。”于吉良说:“轻打扰,即来即走才是最好的AI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