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中国汽车市场继续迎来加速回暖的积极信号,当月产销量环比和同比保持双双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6月,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32.5万辆和230.0万辆,环比增长6.3%和4.8%,同比增长22.5%和11.6%。
值得一提的是,这不仅意味着中国车市已经连续3个月实现同比上涨,同时6月份的汽车产销量也均刷新了历史上同期产销量新高。
也正是得益于4、5、6三个月的连续上涨,中国车市上半年销量呈现出V形反弹,产销量分别完成1011.2万辆和1025.7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6.8%和16.9%,相较于前5个月,降幅继续收窄7.3个百分点和5.7个百分点。
尽管总体表现好于预期,但自主品牌仍然没有摆脱颓势,市场份额持续走低。此外,从1-6月份销量占比来看,排名前十位的车企销量合计为913.9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9.1%,高于上年同期0.4个百分点。
显然,随着国内车市逐渐从增量市场步入存量市场的淘汰期,市场需求已明显呈现出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弱势车企的日子将会越来越难过。
中国品牌市场份额降至2009年以来最低
从各个系别的市场份额变化情况来看,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进一步下降。6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59万辆,同比下降11.6%,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3.5%,占有率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5.0个百分点。
这也创下了中汽协自2009年统计以来,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新低,车市结构开启深度调整,中国自主品牌正在遭遇新的危机。
回顾中国品牌过去10年的销量表现,在SUV红利的推动下,中国品牌迅速成长,市场份额在2017年迎来顶峰达到41%。不过在2018年之后,国内车市遇冷,SUV红利消退,中国品牌的市占率似乎也进入了一个长期的下行通道。
究其原因,其实大体上主要是因为两点。首先是随着人口红利的不再,首购需求减少,增换购需求逐渐增加,而这部分消费群体普遍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只要预算超过一定的区间,他们则更倾向于选择合资甚至豪华品牌的产品。
另一方面,近年来合资品牌的“集体向下”的确十分诱人。像一些韩系、美系品牌,直接将新车的售价瞄准自主品牌而定,再比如一汽-大众新推出的“捷达”品牌,更是抢走了自主品牌不少市场份额。
不过,即便整个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下降了,但从行业格局看,头部车企的引领作用却越来越强,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相信随着市场压力的增大,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未来中国品牌的市场结构将会发生很大调整。这对于中国车市而言,也未必是在坏事。
此外,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表示:“当之前被抑制的消费需求释放以后,市场会逐渐恢复平衡,三季度中国品牌市场份额有望止跌,甚至会回升。”
新能源汽车产销均超10万辆
与车市整体复苏不同,新能源汽车市场仍然没有摆脱困境。不过,其6月产销双双超过10万辆,达到10.2万辆和10.4万辆,为上半年最高,环比自3月后保持增长,同比分别下降25.0%和33.1%,降幅依旧远高于行业。
在新能源汽车主要品种中,纯电动乘用车产销量分别达到6.7万辆和7.2万辆,同比分别下滑35.2%和39.3%;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3万辆和2万辆,同比分别下滑17.8%和7.3%。
一直以来,备受“呵护”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都比较依赖的政策的扶持,而销量的大幅下滑也补贴退坡有着很大的关系。为此,今年6月,工信部、财政部等5部门就联合发布了新“双积分”政策,旨在促进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
与此同时,该政策在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向着更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将加速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优胜劣汰。其实从博郡、赛麟、拜腾等品牌的倒下就不难看出,如今,政策扶持和销量都在朝更为优质的企业倾斜。
一个必须要承认的事实是,造车新势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接下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分化将会更加显现。
总体来说,“优胜劣汰”已经成为了2020年汽车市场中最常被提到的一个词。在“汽扯扒谈”看来,这其中是有着疫情的推动作用,但事实上,这也是一个去芜存菁的过程,是大势所趋。不论是对中国品牌还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只有这样残酷又惨烈的竞争,才能倒逼企业的快速发展,我们消费者也能从中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