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虽然不吉利,不中听,也不想听,但如果换成“战略收缩,战略调整”心理上可能会更好接受一些。但不管如何表述,对于一些造车新势力来说,这已然是“掩耳盗铃”的事实了。
今天,拜腾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自7月1号起暂停中国内地业务运营,仅有小部分员工留岗值守,维持公司最基本的职能运转。一品君查看了拜腾的官方微博,早已停更2个月了。更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微博上最后一条信息还是“造车,我们认真的”。
难道真的应了那句话,“认真你就输了”?
貌似“不认真”输的概率更大。也就在今天,赛麟汽车的国资股东南通嘉禾给员工发了一份告知书,称将会动用自有资金解决江苏赛麟于6月30日前办理完毕离职手续员工的社保、公积金、个税。据公司创始人、董事长、CEO兼法定代表人王晓麟称“公司的难以为继是因为乔宇东(原公司法务高级经理)的‘诬告’”。
如果一个小小的法务经理“诬告”就能让公司关门,那硕硕一个董事长的威信哪里去了?硕硕一个公司也太不堪一击了。再加上近期网上流传的南通法院一纸封印,这也加重了王晓麟“骗子”的形象。
王晓麟回国机票买了几次,都被退了。但这个在博郡汽车黄老板(黄希鸣)那里是不存在的。据称已经出国,不打算回来了。
不回中国我是不信的,但去了美国是否会找王晓麟、贾跃亭座谈座谈那就不清楚了。疫情期间都说时代的尘埃落到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没想到落到公司头上,同样是座难以逾越的山,且更沉重。
其实,今天不是来“马后炮”,炮轰这些新势力。恰恰相反,对于目前的造车新势力我们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机遇。
曾记否,2014年前后中国汽车(甚至经济圈)讨论过一个很热的话题:中国为何出不了特斯拉?我们看到,就连《蚌埠日报》(2014年9月19日)这样的四五线官媒都在讨论这个话题。甚至有人借用当年李书福的话说,“请给新势力一次失败的机会”。
回想当年,不少政府官员、研究学者、经济精英等都前去特斯拉考察学习,造车新势力代表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也不回避曾给马斯克发过邮件。
马斯克到访中国后也受到高规格的接见。这个在日后特斯拉工厂落户上海时,让我们更见识了“超国民待遇”。
2014年4月21日,时任科技部部长的万钢会见马斯克
在一系列的讨论和呼吁后,产业政策对造车新势力开始有所松动。相继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发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6年本)的通知》和《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短短1年左右的时间,有13家造车新势力获得了资质。而一些尚未获得资质的企业,如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则也是通过代工的形式踏进了这条赛道。有人据公开资料做过统计,中国造车新势力的融资规模已经超过1700亿元。
在百年汽车工业面前,中国汽车人似乎太需要一场创新来振奋自己了。现在钱、政策、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都“到位”了。正所谓,“师傅”(特斯拉)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家家都各显神通,人人都憧憬着成为中国“特斯拉”的那一天。
伴随着滚滚浪潮,有些人在没看懂的情况就稀里糊涂进来了,生怕错过了时代的风口,因为汽车这个盘口确实太大太诱人。这波人其实不在乎做什么,在乎的是想抓住智能化这个风口,正好汽车成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载体。
之前流行一句玩笑话,恨一个人就让他去做汽车。可见造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考验这些弄潮儿的时候,新势力也在争取自己的机会。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威马汽车、理想汽车这些头部新势力都已经在细分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说创业是九死一生,那么今天造车新势力遭遇的问题大可不必惊慌,因为后面还要“爬更大的山”;也不必去轻易做出否定结论,因为否定和肯定往往都是暂时的。相信“上车”之前,大家都是有头有脸的,谁又愿意灰头土脸的回呢。
能不能“成为or干掉”特斯拉这个老师傅是另一个话题,但在智能电动这个赛道上创新没有套路,成败也没有天论,实在走投无路,出国真不是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