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11点30分左右,湖南长沙一台理想ONE发生了前机舱冒烟的情况。据悉,经过现场检测,车辆电池系统没有出现问题。
消息曝出一个多小时后,理想汽车官方微博作出了回应:
虽然大家目前都在等待“后续调查结果”,但眼尖的车云菌发现,公司老大李想这次居然一反常态地没有冲在“辟谣”第一线。
以往理想一出事,李想哪怕是凌晨一点也要站出来掰扯一下:
李想,变了吗?
在车云菌的印象里,这个连续创业者一直都是一个自信、坦率、直爽,还算peace又有点害羞的“典型直男”。
最起码在公开的网络世界里,他向来不太有作为公众人物的自觉——
无聊追剧
痴迷游戏
关注过留几手,看过韩寒
偶尔有所触动地对时事发表点儿看法
造车,或者说工作,似乎只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对于“同事们”,他也向来不吝啬赞美
积极为友商打call
更不畏惧抱团站队
就连面对媒体,他都是这样形容自己的:“我一直觉得自己挺牛逼。一个好创业者内心都是自大的。我就觉得我挺自大,从小就是别人眼中的臭傻逼。”
导致很长时间以来,车云菌都觉得李想骨子里是有些高傲的。这种性格导致他没办法变得有多“柔软”,甚至就显得没那么招人喜欢。
可是,在交付了6500多台理想ONE之后的春季媒体沟通会上,“直男”李想的腰好像有点“弯了”。
他说:“我们市场部让我少说话,所以我就讲两页ppt。”
当天三番两次被问到销量KPI和海外上市的事儿,李想始终一反常态地不予回答。要知道,过去我们从他口中,几乎很难听到“不方便说”或是“不能透露”之类的表述。尤其是在公司内部,他曾经一直强调:“信息的透明就等于速度,等于生产力的高效。”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也向市场低头了——“以后不叫增程式了,叫插混。”
车云菌也很好奇,在这段时间里李想和他的理想到底经历了什么?
为什么要把理想ONE的定位改成“豪华大型混动SUV”?
李想:不论我们的销售如何向用户介绍增程式,用户都会反问一句,你们不就是混动吗?不论我们的车主如何向朋友介绍增程式,他的朋友也会反问一句,你们不就是混动?
在过去(交付的)6个月以及销售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我们自己做了一个不太适合的选择。以后媒体和销售机构不需要再细分出一个品类,而这个品类只有我们一家,我觉得这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往后的三年之内,我们只做理想ONE,毕竟智能汽车本身可以提升的空间太多了。
在公司内部,我们有一个很严格的公式。我们认为汽车销量的屋顶取决于产品价值,这个价值由三部分组成:产品力、产品质量(故障率)、价格。
而智能汽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产品力和产品质量都可以后期提升。再加上我们采用的是直营体系,要对用户负责,就很难降价。没办法做到像传统汽车厂商一样,通过不停降价持续提升销量。
过去的李想对媒体说过:“很多人说卖车不赚钱,靠后面的软件来赚钱,胡说八道嘛,你卖一个车相当于卖三四百台小米手机,最后你只是赚一台小米手机软件的钱,你脑子进水了吗?”
为什么传统车企很难做增程?
李想:因为增程的软件非常复杂。按照传统车厂的管理方式,增程基本上没法做。
我们的增程团队其实从研发第一天,就要把整个数据架构设计好,后面才能进行不停优化,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理想ONE的能耗正变得越来越低,用户体验变得越来越好。普通的“增程”是等电都跑没了再靠油来续命,而理想ONE可以理解成“用油发电”的电动车,当成燃油车来使用也没有任何问题。
理想汽车在过去的5年时间中,有4年都在做研发。到第3年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按照传统汽车厂商的那种流程来进行研发,后面的软件算法和系统架构几乎没有办法做,流水线的每一个生产环节的输出结果完全不可预测。所以公司整个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变化,从一个汽车研发企业调整成为汽车科技企业。
从技术角度来讲,厂商要想自己做OTA,就要充分掌握系统、BSP、frameWork、ECU等等方面的技术开发,而这些过去都是传统供应商负责完成的。除此之外,还要有自己完整的账号系统,云服务,并借用现有的云服务来建私有的云,以及非常强的安全体系。
所以本质上来说,我们要同时具备汽车研发、智能技术研发和互联网研发的能力。这个转变过程其实是非常非常痛苦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传统汽车厂商在系统层面投入了大几千的规模,却仍旧无法解决一些问题。
理想ONE已经在4月27日通过OTA推送最新版的V1.1.9版本软件,5月底将推送V1.2版本。V1.1.9版本软件支持调整能源模式,新增越野脱困模式、WLTC及NEDC工况续航里程显示以及360°环视新增“轮毂视角”功能,也优化了辅助驾驶系统的使用体验。
但在ADAS系统硬件层面目前还没有升级计划,到六七月份会升级“理想同学”的功能。
早期我们都在争取一个月进行一次OTA更新。但是我觉得车辆一旦稳定以后,之后的任务主要就是给用户提供全新的功能了。这时候我们大概会将更新频率控制在一个季度更新一次,毕竟过于频繁的更新对用户也没有什么好处。
毕竟过去的李想对媒体说过:“用户其实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我们只需把最好的配置给大家就好。”
为什么把产品逻辑变成了“傻瓜模式”?
李想:之前的模式确实是很工程师的,包括增程模式、电量保持等等。现在我们变成傻瓜模式,把原先的三种动力模式命名为“纯电优先”、“燃油优先”和“油电混合”,分别服务于有家用充电桩的用户、日常不充电的用户和无桩但可间歇性充电的用户。
这三种模式在控制逻辑上都有所优化,包含增程器的启动点、工作功率、回充电的强度等,NVH和能耗都有所改善。
对用户来说意味着,家里有充电桩你就充电,其余的什么都不用管;你家里没有充电桩又不愿意充电,就用燃油,跟你买了混合动力没有什么区别。更重要的是,甭管电量多少,这三个模式之间可以随便切换。
可以说,车主没有任何焦虑可言。哪怕我们现在很多用户在跑高速的时候,都是把油跑光了再去加油,这也没有关系。本身车辆在高速行驶的过程中,电量还是会持续上涨的。所以我觉得完全不要再考虑什么补能的焦虑问题,车应该是一个更自由的产品。
过去的李想也确实对媒体说过:“我们打造的汽车不会依赖充电桩。”
为什么理想能做到现金流为正?
李想:我们眼里没有什么利润方面的东西,只关心如何让公司能够获得非常好的经营现金流,让自己可以健康地发展,而不是依赖于大量的外部输血。
其实我觉得如今现金流为正的状况挺正常的。大家知道,我这是第三次创业了,上一次创业是汽车之家。当时我们第一次融资是IPO,虽然只融到了一亿多美金,但后期分红都分了大几亿的美金了。这也是以我为主的经营团队,对自身的要求之一。
至于理想汽车,我觉得初创企业一定要有初创企业的样子。从0到1的生存期、从1到10的发展期,从10到100的高速发展期,每个阶段其实是有对应的整个经营和管理方式的。
举个例子,我们的研发中心开在北京,每平米租金是一块多钱,可以说公司自身是很节约的。这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的供应商看到我们十分节省,就不会黑我们,能给我们一个足够优惠的、连传统车厂都羡慕的价格。
不是说我们缺钱啊,这就是一种氛围。包含在整个的销售和服务过程中,我们都是对自己很克制的,这会让公司整体运营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另外一方面,其实我挺“变态”的。在公司,我要求任何事情都必须能通过数学模型讲通,无论是销售、服务、开店、展示、投放,否则我觉得这个事情就没有想明白。我之前在雪球的直播里讲了一句话:很多时候,当我们花了一块不该花的钱,之后就需要再花三块钱把可能产生的问题弥补回来。我觉得这是公司经营的核心本质。
毕竟过去的李想曾对媒体说过:“因为我2007年有过融资不成功的经验,所以我还是很有顾虑的,尤其是大牌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