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国政府决定用市场换技术的那一刻起,合资品牌在国内汽车市场的主导地位就几乎是确定了的。相比纯进口车型,合资品牌有着价格优势,技术上又几乎完全同步;相比多数自主品牌,合资车企们有着更强的产品力和品牌力,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用户的购车首选。
在销量方面,从早期的捷达、富康、桑塔纳,到现如今的朗逸、迈腾、GL8,合资品牌的主销车型依然占据着各个领域的绝对市场地位。
不过,在逐渐成为大趋势的新能源电动化方面,合资品牌们的表现与传统汽车上大杀四方相比,却显得大相径庭。
自201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形成规模,销量榜单中排名靠前的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国内自主品牌,北汽新能源(如今并入BEIJING品牌)、比亚迪、吉利等等常年霸榜(除了近半年特斯拉凭借Model 3开始攻城略地,但它不能算是合资品牌范畴)。
传统汽车领域可以呼风唤雨的南北大众、广汽丰田/一汽丰田、广汽本田/东风本田,以及上汽通用旗下的别克、凯迪拉克品牌,自始至终都没能在销量上有哪怕一次的亮眼表现。至于原因,EV君认为可以概况为两个方面。
1,由于早期对新能源行业重视不足、研发投入较晚,导致初期产品力不足,溢价过高。
说到这就得提一下日前刚刚上市的热门车型广汽丰田C-HR EV了。作为一台典型的油改电新能源车,C-HR EV同样基于丰田TNGA架构打造,融合了丰田电动化技术和QDR(高品质Quality、高可靠性Durability、高耐用度Reliability)标准,换装了一套电驱动系统和松下提供的方形锂电池后,C-HR EV以补贴后22.58-24.98万元价格上市,NEDC续航里程为400km。
以同配置水平来看,相比燃油版C-HR,C-HR EV的终端价格最少要贵出近7万元,最高则有8万元左右的差价。
上一次看到这么夸张的价格差,还是在进口的大众e-Glof上,那辆续航255km售价24.08万元的纯电动高尔夫让我印象深刻。不过随后的一汽大众版纯电动高尔夫和宝来车型定价就很实在了,包括上汽大众纯电动朗逸,都没有比燃油版车型高出太多(当然续航也比较尴尬...只有270km左右)。
这个价格我们能买到什么自主纯电动SUV呢?尺寸上大一个级别、续航502km的比亚迪宋Pro EV,顶配仅需21.98万元。另外还有尺寸更大的广汽新能源Aion LX,虽然只够单电机版车型,但是Aion LX的空间、配置和豪华感上要比C-HR EV强太多了。
甚至,你还可以通过电池租用方案,来买一台更有档次的蔚来ES6,其首付也仅需要23万元左右。
这样的情况,我们在与GLC同平台打造的奔驰EQC、比Q5L大一点有限的奥迪e-tron以及尺寸更小价格更贵的捷豹I-PACE上都能看到,但这三者至少还有些豪华品牌的光环加持,贵一些情有可原。广丰的一辆小型纯电SUV卖22万起,就显得没道理了。
与其相比,北京现代的菲斯塔纯电动/昂希诺纯电动、别克微蓝、雪佛兰畅巡就显得颇为厚道,配置给足且续航达标的同时,价格也没有贵出多少。
2,拿来主义,挂羊头卖狗肉,一鸡多吃。
说实话,这里我本想换个主角登场的,但非常无奈,我们还是得先请出上文的老朋友广汽丰田。
在C-HR EV之前,广汽丰田并没有任何一台自己品牌下的纯电动车型,特别是比较热门的纯电动轿车市场。不过有意思的是,作为合作伙伴的广汽集团,凭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逐渐加大投入,使其Aion系列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表现出众。
因此,广汽丰田依托广汽研究院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打造出了Aion S姊妹车型“iA5”,iA5不仅在早期填补了广丰在纯电动领域的空白,同时还满足了丰田品牌在“双积分”政策下的新能源汽车积分获取。
虽然隶属于广汽丰田品牌下,但可能是日方的执着,iA5依旧挂着广汽新能源的车标,而且其相较广汽新能源Aion S价格稍贵,配置更低一些,如全系都没有配备AEB紧急制动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另外广汽丰田此前也和广汽新能源合作生产了一台新能源SUV车型,这台广汽丰田iX4是广汽传祺GS4的姊妹车型,该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汽丰田在纯电SUV细分市场缺失的情况,而广汽传祺GS4 PHEV的姊妹车型则给了广汽三菱品牌。
日系另一大品牌本田也没能避免。去年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相继推出了两款油改电产品VE-1和X-NV,其完全可以看做是广本缤智和东本X-RV的电动版,不过最大的区别是,VE-1和X-NV都不再使用本田品牌Logo,相继换上了已经沉默许久的“合资自主品牌”理念及思铭的Logo。
如此看来,日本人的坚持和执着可能也是好事,“不是由我们研发的产品绝对不能使用我们的车标”这句话也并非空穴来风。
最后要论“一鸡多吃”,东风雷诺可谓是让人望尘莫及了。东风雷诺的首款小型纯电动汽车e诺(图中K-ZE为代号),换了前后保险杠和Logo之后,可以是启辰e30、可以是东风风行T1、也可以是东风风神EX1。
虽然雷诺日前已经退出了国内传统乘用车市场,但是未来还将有新能源和商用车业务保留,如果还是这种吃相,那就太难看了。
对于很多主流合资汽车企业来说,近几年的内心可能是很矛盾的:中国新能源市场早期仍然不算成熟、政府指导占主要地位(这一点影响已经越来越小了),自主品牌的政策优势更大。何况合资品牌在传统汽车上很能赚钱了,财务很好看,而投入新能源研发不仅花费巨大(大众集团预计要投入600亿欧元在新能源研发领域),收获成果和利润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作为企业经营者来说,很难下决心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