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车交互是智能汽车座舱体验的核心。
传统汽车座舱的功能区布局是碎片化的,软硬件支持也相对老旧,智能手机牢牢把控人车交互的入口,汽车本身的入口价值被低估。
近年来,随着整车电子电气化程度提高,架构向集中式进化,数据量的暴增使得传统的机械式仪表难以支撑更加智能和便捷的人车交互功能,集成了液晶仪表、抬头显示仪、中控屏幕和后座娱乐的多屏融合智能驾驶舱就成了最佳选择,可以带来更智能化、高效、安全的交互体验。
爆发之因
智能驾驶舱产业的爆发,有其背后的必然性。
在产品端,智能座舱以中控平台为基础,沿着软硬结合的路径发展,可以实现多层次信息的处理操作和独特的人车交互,还是高级辅助驾驶 (ADAS)、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时代最前沿技术的关键接口,未来助力满足无人驾驶的产业需求。
电动车和ADAS前装渗透率的快速提升,带动了车用信息交互需求的快速提升,而新能源车电量显示、续航里程、ADAS 车型轨道偏移等信息,是传统机械仪表无法显示的。
在需求端,中控系统一直是人机交互的核心界面和入口。智能座舱拥有有比传统中控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满足消费者对智能化、内饰、舒适性的全方位需求。
技术架构
芯片是智能坐舱计算能力突破的关键。
无论是原有车载芯片巨头,还是从消费级芯片切入车载芯片的新玩家,都在积极布局这个领域。
芯片通过输出计算能力来支持操作系统、ADAS等软件的运行,未来智能座舱所代表的“中控 CID+液晶仪表+抬头显示仪+后座娱乐显示屏”多屏融合体验,都依赖于芯片所代表的计算能力的提升。
而在多屏交互背景下,智能坐舱有望由一颗主控芯片提供计算能力,“一块芯片、多屏交互”将成为智能驾驶舱未来趋势。
从成本和安全性两大角度,单一芯片方案也更有优势。单芯片处理器带动多屏操作,可以显著降低系统复杂度,保障行车安全。从成本角度考量, 在多屏驱动条件下单处理器的总成本也低于多处理器。
谁先落地?
“一块芯片,多屏驱动”的芯片融合方案成熟后,GPU可以实现车内硬件虚拟化,构建智能座舱交互平台和界面。
以液晶仪表为例,传统机械仪表难以承受大量行车数据,液晶仪表通过引入GPU加速处理增强图像处理。
从应用趋势来看,液晶仪表是智能座舱首先落地的部分。今天,液晶仪表已经在大部分高端车型上实现应用,抬头显示和后座娱乐系统将在其之后得到普及。
预计智能座舱在2020年的渗透率将达到 30~50%,液晶仪表有望成为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