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日,我们正式进入21世纪20年代。从2000年到2020年,20年间汽车市场发生了巨变,从2000年首次跨入200万辆,到2009年首次突破1000万辆,以1379万辆排名全球第一,中国汽车市场在不断突破创新。在此期间,诞生了很多经典车型、企业以及人物,它们、他们见证并推动了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
那么,在新一年到来之际,我们通过一些数字来回顾中国汽车市场的20年。“数说20年”系列共有4篇文章,用“2020”四个数字来盘点一下过去20年对汽车圈影响深远的事件、品牌以及车型。
这篇是系列第一篇,用数字“2”,说说20年来汽车圈的大事件。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2000年至今,20年时间,中国汽车行业历经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望过去,无数个瞬间决定了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走向,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奇迹。有些事件注定要被人们铭记,有些历史不能忘怀。轱辘哥精选20年来十大事件,它们对中国汽车行业影响至深,在踏上新征程之际,回首、总结,只为重新出发。
中国加入WTO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产业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汽车行业也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①私人消费成为汽车市场主体,中国汽车保有量突飞猛进。2001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仅为1802万辆,截止至2019年6月,中国汽车保有量已达2.5亿辆;②中国汽车产销量最高点临近2901万辆;③国有汽车企业完成体制转型,中国汽车强势崛起,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中国汽车服务业竞争优势薄弱,跨国公司对合资汽车的技术控制加强,进口关税降低对国产汽车、国内零部件生产企业的价格冲击等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
当年对于中国加入WTO存在着许多争议的声音,但事实证明,中国汽车产业遇到的冲击远远地小于预期,并产生了新的发展格局。现在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汽车产业迅猛发展,从“汽车大国”升级转变为“汽车强国”,中国汽车仍需努力!
实施汽车召回
2004年,中国正式发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汽车召回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汽车市场经济良性运行,大力保障了汽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汽车生产制造商有责任也有义务采用修理、更换等方式消除其产品可能引起消费者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自中国汽车召回制度实施以来,截止2018年年底,中国累计召回缺陷车辆6925万辆。2019年1-11月,中国乘用车市场累计被召回车辆超过590万辆。当前汽车召回的主要原因包括气囊问题、制动问题、发动机问题、电器设备问题等。
汽车消费者也不必对汽车召回感到过于恐慌。实际上,汽车召回也反映出一个汽车企业的社会责任心,是车企对消费者安全的重视。当然,汽车企业应当生产出合格、优质的汽车交付到消费者手中,事后召回说明其产品生产上确实出现了问题,必定会损害其企业形象。
中国成为世界汽车第一产销大国
中国汽车在这20年来经历了高速增长的黄金阶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性时间节点是2009年。在2009年,中国以300多万辆的优势首次超越了美国,成为了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那一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379万辆和1364万辆,同比增长接近50%。而美国当年的累计销量仅为1043万辆。
中国成为世界汽车第一产销大国后便再也没跌落下来,在2017年到达了巅峰,年产销量双双突破2800万辆,逼近3000万大关。尽管由于中国车市放缓,2018年和2019年的汽车销量有所回落,但中国稳坐世界汽车消费大国的宝座无可动摇。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为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助力我国汽车发展实现弯道超车,国家在很多层面都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其中,在2010年出台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被视为最大推手之一。
得益于大量的财政补助资金,新能源汽车数量在短短几年内迎来了井喷。200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不足1万辆,到了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到达百万辆,新能源汽车类型也覆盖了各细分市场,目前消费者的新能源购车选择十分丰富。
不过,部分车企的骗补行为在2016年被爆出后,新能源汽车补贴正大幅减少,到2020年则会正式取消补贴。尽管短期内,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及取消后,车企的造车成本增加,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增加,将对汽车销量产生消极影响。但这也倒逼车企进行技术升级,生产出续航里程更长、电池能量密度更大等更为优质的新能源车型。从长远来看,一个健康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需要依靠车企拿出技术实力进行比拼,而非用补贴支撑其发展。
汽车限购、限行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汽车大国。汽车保有量大幅攀升,对部分城市造成了严重的交通压力。这是城市道路建设不够完善所致?还是汽车过多所致?综合因素有很多,部分城市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以北京为例,于2011年起实施以摇号方式分配车辆指标的措施,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等地也随后跟上。
不过,摇号、拍牌等汽车限购措施并未彻底解决城市拥堵问题,而消费者的购车需求也未得到很好的满足。2019年,在车市下行,中国汽车销量增速明显放缓的背景下,鼓励限购城市优化机动车限购管理措施又被提上了议程。
限购、限行、限外种种措施仍未能彻底缓解交通压力。促进汽车消费与汽车限购,以及老百姓的用车需求与拥堵的城市路况存在着矛盾。未来全国是否会放开汽车限购?三令五申之下,仍有部分城市未响应,距离汽车全面放开限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受抵制风潮影响,2012年日系车逆市下滑
2012年,因钓鱼岛事件,国内掀起抵制日货风潮,日系车受拖累出现逆市下滑。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丰田、本田、日产无一幸免,日系车企在华销量整体下滑5%左右,首次出现集体负增长情况。
来看具体数据。2012年,丰田在华累计销量同比下滑4.9%,为84万辆;日产在华销量为118万辆,同比下滑5.3%;本田在华销量近60万辆,同比下滑3.1%。当时中日关系的不确性使得日系车企对在华市场表现呈谨慎态度,纷纷提出较为保守的销量目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时的不利局面激发了日系车企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它们将舒适、省油、耐用等日系车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谁又能想到,2019年日系车企在车市寒冬中成为最大赢家?
汽车行业三包政策
目前车主们都很熟悉的汽车三包政策,是从2013年正式实施,自此中国消费者的购车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汽车三包指的是汽车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和修理者在质量保证期内,因汽车产品质量问题,对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的行为。其中质量保证期包括包修期、三包有效期和易损耗零部件的质量保证期。
造车新势力崛起
新能源汽车大势所趋,加上智能化、网联化、移动出行等新趋势备受追捧,一批批造车新势力随之崛起,成为近几年汽车圈不可忽视的存在。从乐视“PPT”造车,到蔚来、前途、奇点、威马、小鹏、天际等数十个新品牌纷纷冒起,再到恒大“豪气”造车,传统车企纷纷布局电动化,一个新兴汽车消费市场逐渐成熟。
不过,即便造车新势力们在2018年先后交付,也并不意味着它们真正撬开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门。因为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退坡,车市寒冬加剧,以及自身造车能力不足、融资困难等综合因素影响下,造车新势力中的领军者如蔚来、威马、小鹏等均没有实现其销量目标,甚至可以说相差甚远。
目前传统车企凭借着深厚的造车经验,携手众多科技公司共同发力,已经快马追赶上造车新势力的先发之势。不难想象,未来几年造车新势力的生存环境将更加激烈,最终能够继续屹立市场的品牌,真的不多了。
股比政策开放
2018年有多项政策对汽车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其中逐步放开股比限制影响深远。2018年4月,发改委宣布2018年将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的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
就在2018年10月,华晨宝马打响第一枪。宝马以290亿元人民币收购华晨宝马25%股权,将股比提升至75%。宝马迫不及待增持股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合资企业中中方话语权旁落。无独有偶,戴姆勒方面也传来将增持北京奔驰股比的消息。而华晨宝马、北京奔驰,也绝不是唯二面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合资车企。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股比政策开放后,中国车企生存淘汰赛将加速。过度依赖合资品牌,将重创部分车企的发展空间,唯有积极增长自身的实力,才能赢得外方谈判的筹码。尽管这一过程并不容易,但刮骨疗伤势在必行。
汽车关税
针对汽车关税,2018年、2019年发布了多项下调和上调公告,对汽车市场影响颇深。
自2018年7月1日起,汽车整车税率为25%的135个税号和税率为20%的4个税号的税率降至15%,将汽车零部件税率分别为8%、10%、15%、20%、25%的共79个税号的税率降至6%。新规定实施后,多个汽车品牌宣布新车价格下调,并及时公布了最新的新车指导价。
与此同时,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相关部门宣布2018年7月6日针对原产自美国的车型加收25%关税。因而,产自美国的多个汽车品牌汽车价格出现一定涨幅,销量出现明显下滑。
2019年12月,相关部门发布最新公告,部分汽车零部件进口关税下调。根据公告,自2020年7月起,纯电动或混合动力汽车用电动制动器(由制动器电子控制单元、踏板行程模拟器、制动执行器等组成)进口暂定关税由6%下调为5%;小轿车自动变速箱用液力变矩器、小轿车自动变速箱用铝阀芯、其他未列名机动车辆自动变速箱用液力变矩器、其他未列名机动车辆自动变速箱用铝阀芯等进口暂定关税从6%下调到3%。
行业专家解读,相关汽车零部件降低关税或是因为国内自主制造能力比较缺乏,降低关税可以降低整车制造成本,提升整车的竞争力。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一措施有望改善产品质量,消费者可以买到质量更好的汽车。
20年来,中国汽车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享受了发展黄金期的红利,如今又将踏入新的发展阶段。回顾20年汽车行业大事件,大大小小的政策主导和推动了汽车行业发展,作为参与者,各大汽车企业和消费者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年弹指间过去,下一个20年,我们期待见证中国汽车实现新的腾飞!
来源:汽车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