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和汽车巨头的簇拥下,自动驾驶时代真的要来了
曾经发生的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如今来到了现实世界。
美国时间10月24日,谷歌首席财务官Ruth Porat在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自动驾驶公司Waymo今年三季度增加了“Early Rider”项目的参与人数,并开始测试付费模型,而且已经有用户为乘坐Waymo自动驾驶车辆付费。
看似很普通的一句话,形成的威力确可以远超印度洋海啸,它足可以让无数“友商” 肾上腺素瞬间飙升,让一众车企大佬们失眠到深夜。
这是全球范围内无人驾驶技术首次在没有安全员的情况下进行出租车的运营并向公众收费,标志着自动驾驶技术从研发阶段即将步入商业化应用阶段。
它仿佛是在向全世界宣告:自动驾驶时代真的来了。
这一刻的到来让人感觉是如此的不真实。人们总是以为自动驾驶遥不可及,依然是停留在技术开发和测试阶段,而就在此刻,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加州凤凰城内已经有至少400名乘客正在享受无人驾驶汽车给他们带来的便利。
乘客在App上下订单后,一辆不再有司机或安全员的空车按照要求准时停在你的门前,出租车完全成为一个私人空间,乘客在呼呼大睡时再也不用考虑自己的、糟糕的睡相。
谷歌兄弟公司Waymo的CEO John Krafcik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幸福的说到,自己99岁的母亲是无人车乘客中年纪最大的一位,她曾经对无人驾驶技术持怀疑态度,但当乘坐无人车几十秒之后,就彻底放下了防备。
人类历史上,无数科技巨头就如同顽皮的孩子,向水中扔下一颗颗石子,从此水面不再平静,而这次在人类出行领域仍下石子的,是谷歌。
很难想象,当这枚投入水中的石子泛起的涟漪波及到全世界各个角落后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整个汽车产业、人类的出行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取得今天的成绩,谷歌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
01
2004年3月,在美国加州的莫哈维沙漠中,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Defence Advanced R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举办了第一届无人驾驶汽车陆地挑战赛(Grand Challenge),十余辆汽车在沙漠中以十分“诡异”的姿势行驶着,有的原地打转,有的左右摇摆……最终没有一辆车行驶到终点。
一年之后,DARPA的比赛再次如期举办,这一次参赛队伍的规模和奖金和上一年相比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而更让人兴奋的是,参赛队伍的技术水平也有了极大的突破,这一次的比赛共有五支队伍到达了终点,而由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与AI实验室教授Sebastian Thrun(塞巴斯特安·特龙)带领学生打造的一辆改装的大众途锐率先冲过终点线。
经过此次比赛,塞巴斯特安·特龙成功引起了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的注意,这两位科技天才如雷达一般,时刻搜寻着最前沿的技术和最顶级的专家。他们邀请特龙加入谷歌,并建立一个硬件实验室,也就是后来被称之为谷歌最神秘部门的Google X。
2007年,已经加入谷歌的特龙继续代表斯坦福出战,这次他们败给了卡耐基梅隆大学,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但谷歌却通过这次比赛招募到了更多的无人驾驶人才。
2009年,谷歌正式启动了无人驾驶项目。
无人驾驶项目设立于后来的Google X实验室下,这个神秘的实验室承载了太多外界看来不切实际的幻想,很多幻想无疾而终,而有些却在沉寂多年之后形成巨大的颠覆力量。
在那个时候,或许任何人都不敢想象,无人驾驶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
彼时的特斯拉刚刚从鬼门关前兜了一圈,几近破产边缘;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传统汽车巨头更是一片哀嚎,通用陷入破产保护,克莱斯勒正在被菲亚特收购,汽车巨头丰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亏损,其CEO面对记者当场流下眼泪。而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未来会有一天陷入另一个更大的焦虑之中。
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已经开始从国家层面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那一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只有5000辆,无人驾驶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境。
此时,距离百度悄然启动无人驾驶项目还有四年,距离苹果开启无人驾驶项目并秘密地执行造车计划还有五年。
当一个有钱又有实力的人起步还比你早,这个事情就有些恐怖了。
02
在笼络顶尖人才方面,谷歌占尽了先机。2009年,谷歌率先闯入无人驾驶领域,彼时的无人驾驶还是蓝海,大把的人才等待谷歌去吸纳,况且哪个技术狂人能拒绝谷歌抛来的橄榄枝呢?
谷歌无人驾驶项目最初的负责人塞巴斯特安·特龙(Sebastian Thrun)是世界顶级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专家,发明了世界上首辆无人驾驶汽车。
克里斯·厄姆森(Chris Urmson),曾是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研究助理教授,也是最早在美国开展自动驾驶研究的专家之一。此人后来担任了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项目的首席技术官。
安东尼·莱万多斯基(Anthony Levandowski),开发了首款无人驾驶摩托车,这位老哥堪称自动驾驶界的传奇人物,后来加盟Uber又被谷歌起诉的故事更是被业内“广为传颂”。
谷歌自动驾驶硬件主管布莱恩·萨尔斯基(Brain Salesky),是2007年DARPA无人车挑战赛冠军团队成员,也是Urmson在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的同事。
Dmitri Dolgov,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曾任谷歌视觉识别软件工程师,后来成为谷歌无人驾驶项目的CTO,并成为Waymo的副总裁。
此时的谷歌几乎已经笼络了自动驾驶界最顶尖的技术人才,他们聚集在一起的力量无异于小型原子弹爆炸。
而当这些人从谷歌离开的时候,便瞬间占据了无人驾驶界的半壁江山,搅得无人驾驶圈天翻地覆。
Urmson在2016年离开谷歌,创办了自己的自动驾驶公司Aurora,并在一年之后成功拿下大众和现代这两家德国和韩国最大的汽车集团;莱万多斯基后来创办自动驾驶卡车公司Otto,后被Uber收购;Salesky后来和Uber自动驾驶前工程主管彼得·兰德(Peter Rander)一同成立了Argo.ai,创下了成立短短三个月被福特以10亿美金收购的也界神话。
谷歌成为了无人驾驶领域当之无愧的“黄埔军校”。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03
“召齐神龙”之后,谷歌开始在无人驾驶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与传统车企保守的策略不同,谷歌直奔L4级别以上的无人驾驶技术开发,目标直指全无人驾驶级别。
2010年,谷歌自动驾驶汽车测试里程超过14万英里(约23万公里)。谷歌当时发表博文称,它认为其无人驾驶汽车能够把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减少一半。与此同时,谷歌还发布了一个视频,视频中谷歌员工让失去95%视力的Steve Mahan坐上谷歌无人驾驶汽车,体验其中的乐趣。
此时的谷歌自动驾驶汽车成功的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注意,他们意识到自动驾驶汽车在路面行驶必然会对已有的公路交通法规带来冲击,律师和政界人士也开始呼吁政府立法,允许自动驾驶汽车在路上进行测试。
2012年5月,谷歌自动驾驶汽车正式获得了美国内华达州车辆管理局(DMV)颁发的执照,这也是美国历史上为自动驾驶汽车颁发的第一张执照。
就在这一年,谷歌自动驾驶汽车测试里程到达了30万英里,并将自动驾驶汽车的路面测试范围,从简单的园区路况和普通高速路况,扩展到了包含复杂交通环境的城区路况。
此时此刻,科技巨头们率先感觉到了从谷歌吹来的这股来自未来世界的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
2013年,李彦宏在百度内部启动了无人驾驶项目,这一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仅有1.7万辆。在当时看来,这一举动确实是很疯狂,人们根本不相信这是真的,也没有意识到这一举动到底意味着什么,以至于当时很少有媒体对其进行报道。
2014年,苹果开始秘密研发自动驾驶技术,直到2017年,苹果CEO蒂姆·库克才在公开场合承认这一事实。
而此时,一些传统车企依然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甚至固执的认为完全自动驾驶是没有必要的。
比如丰田,在丰田CEO,同时也是赛车爱好者——丰田章男的世界里,体验驾驶的乐趣才是消费者花钱买车的初衷。2014年9月,时任丰田副首席安全官的Seigo Kuzumaki再次强调——安全性是丰田的重要目标,因此丰田不会研发无人驾驶汽车。
比如大众,在2015年深陷尾气排放门的丑闻,连电动汽车的发展战略都尚未明确,更不用提无人驾驶。
而在地球的另一侧,谷歌的测试车辆继续默默的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穿梭不停。2014年4月,谷歌通过博客表示,测试车辆已经可以应对数千座城市的道路交通状况。这是自2012年以来,谷歌第一次对无人驾驶汽车项目的信息进行了更新。
2015年,Google 无人驾驶汽车第一次走出加州,开始在外地进行测试。
然而,虽然谷歌无人车项目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但在商业化进程上却一直停滞不前。
或许是商业化进程的缓慢让谷歌的高层和无人车项目的工程师都深感不满,2015年9月,谷歌聘请现代和福特前高管约翰·克拉富西克(John Krafcik)为自动驾驶汽车项目首席执行官。而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谷歌无人车项目走向商业化。
2016年12月,谷歌的无人驾驶项目正式从谷歌独立出来,成为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子公司,并取名为Waymo。
从此,Waymo开始向实现商业化展开了冲刺。
04
独立后的Waymo开始越战越勇,不断冲击着竞争对手们脆弱的心脏。
2017年4月,Waymo推出了Early Rider试乘计划,数百个家庭经过注册审核可以在在APP上下单,即可如同打车一样叫一辆Waymo的无人车前来接驾,并且提供7X24小时服务。
2017年11月,Waymo宣布该公司开始在驾驶座上不配置安全驾驶员的情况下测试自动驾驶汽车,创造了业界的又一个第一。
与此同时, Waymo宣布,其无人驾驶车辆在公共道路上的测试里程已经超过了400万英里(640万公里)。这意味着,按照美国人平均的开车速度,400万英里的驾驶里程,大概需要开300年才能完成。
2018年,加州DMV发布了各大自动驾驶公司测试过程中的“脱离”报告,报告显示,Waymo在加州总共测试了352,545英里路层,脱离次数总计63次,每1000英里脱离的次数为0.18次,也就是说Waymo的无人驾驶汽车每5000英里才会出现1-2次无法应对的情况。
这个成绩将位列第二名的Cruise已经远远的甩在了身后。
2018年3月27日,John Krafcik宣布了一项重要合作:Waymo将联手捷豹路虎打造基于捷豹I-PACE纯电动汽车平台的自动驾驶汽车,该车队最终规模将达到20000辆。
5月31日,Waymo和菲亚特克莱斯勒(FCA)共同宣布,双方的合作将进一步扩大,Waymo将从FCA美国购买62,000辆克莱斯勒Pacifica混动车,以扩大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公共自动驾驶车出租车队。
10月10日,Waymo再次向无人驾驶圈丢下了一颗重磅炸弹:Waymo官方宣布旗下自动驾驶汽车在公共道路的测试里程突破1000万英里,足迹遍布6个州,25个城市。
这个数字仿佛在像竞争对手们宣告:你们真的赶不上我了。
目前,Waymo有总共700辆无人驾驶测试车辆,而通用旗下的Cruise是它的一半,有300辆,苹果在加州有70辆,而其余竞争对手的测试车辆更是少的可怜。
此时,竞争对手们要想快速追赶Waymo,唯一的办法就是大量投入测试车辆以及研发费用,但这个费用的支出已经不是一般玩家可以承受的起的了。例如Uber,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每天亏损100-200万美元,每个季度亏损1.25-2亿美元。Uber甚至开始考虑拆分自动驾驶部门,以吸收外部股东来降低支出压力。
此外,如今的无人驾驶的技术人才简直比大熊猫还稀缺和珍贵,众多人才集中在谷歌、苹果、特斯拉等美国科技巨头,谷歌给高管开出的薪水更是让一众初创公司望而却步,莱万多斯基曾经在谷歌领过共计1.2亿美元的薪水。而自从莱万多斯基跳槽到Uber后,Waymo以“违背竞业限制”为由对其进行起诉,更是给竞争对手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不要想从我这里挖人。
Waymo似乎在和全世界宣告:没有钱又没有人,就不要再想着和我竞争了。
而对于竞争对手来讲,现在缺的不仅只有钱和人,还有无论如何都再也找不回来的时间,Waymo的起步太早了,1000万英里的路测一时半会也是追不上了。
最焦虑的还不是和Waymo一样的无人驾驶科技公司,而是传统车企,如果不奋力挣扎的话,曾经骄傲的汽车工业巨子将沦为硅谷科技小子的代工厂,这是他们最不想看到的画面。
05
此时此刻,想要拼命实现无人驾驶梦的再也不仅仅是谷歌,还包括曾经稳如泰山的汽车工业巨头们,他们开始疯狂的撒钱、收购、抱团……
曾经坚定“鄙视”无人驾驶的丰田章男一改常态,在外界看来仿佛失去理智一般的花重金砸向无人驾驶,试图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
2016年1月,丰田初斥资10亿美金成立丰田研究所(TRI),专门发力人工智能;2018年3月,丰田传出消息将投入28亿美元成立一家新公司开发无人驾驶软件;6月,丰田将10亿美金砸向东南亚网约车企业Grab;8月,丰田宣布与Uber达成战略合作,向Uber投资5亿美金;10月,丰田宣布和软银达成合作,共同组建一家开发操作自动驾驶车辆的平台。
然而,这种疯狂似乎并没有给丰田带来太大的成绩,根据已经公开的信息来看,丰田要到2020年才能实现L3级自动驾驶汽车上路。
大众目前的表现更是让人感觉已经着急的一塌糊涂,但是尚未找到一条明确的出路。
焦虑的大众在2018年1月的时候和现代共同宣布与Aurora达成战略合作。此后,大众一度试图收购Aurora,但遭到拒绝。
最新的消息是,大众CEO赫伯特•迪斯希望豪掷137亿美金,购买Waymo 10%的股份,但这似乎只是迪斯的一厢情愿,并未得到监事会的认可。
下手更早的福特一度低估了无人驾驶系统对于传统车企的挑战,曾经坚决的要自己开发技术。到了2016年的时候,福特意识到了自己根本没有这个实力。
2017年2月,福特宣布斥资10亿美金收购Argo.Ai,一家刚刚成立3个月,不到10人的初创公司,这一举动在自动驾驶圈引发了不小的地震。
通用的醒悟比福特早了一年,2016年,斥资10亿美金收购自动驾驶初创团队Cruise。
2018年5月31日,通用又发布消息,软银愿景基金将以22.5亿美金巨资投向通用旗下自动驾驶公司Cruise。这是自动驾驶圈迄今为止金额最大的单笔融资。
10月,通用汽车与Cruise联合宣布,将携手本田共同推进自动驾驶技术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至此,Cruise和通用、本田携手组成了目前最强大的“反Waymo联盟”。
一时间,自动驾驶的江湖风云诡谲,波涛汹涌。科技公司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成为车企们争相追捧的座上宾。
曾经遥不可及的无人驾驶,在一众科技和汽车巨头的争相簇拥之下,仿佛瞬间站在世人面前。
一个人的梦想是梦想,而所有人的梦想聚集在一起时就会变成现实。
当无数的车企和科技公司前赴后继投入无人驾驶的浪潮中时,将会对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激烈的竞争不断促进着产业的发展,让真正的无人驾驶早日来到每个人的身边。
它将让汽车变为除了家和工作场所的第三空间,它将大大提高出行效率,降低车祸事故,它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生活方式……
无尽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都与每位置身其中的汽车从业者息息相关,成为见证者甚至参与者是件无比幸福的事。
- 延龙车友圈 2018-10-31
圈主:yanlong 帖子:1
- 汽车工业自动化圈 2018-10-31
圈主:x13249819827 帖子:16
- 大显神通圈 2018-10-31
圈主:x13249819827 帖子:0
- 上海燃料电池交流圈圈 2018-10-31
圈主:chenxinsnec 帖子:0
- 小鹏汽车圈 2018-10-31
圈主:新能源汽车网 帖子:4